中医食疗
药食同源,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
本周推荐:葱姜盐酒
茶酒
茶酒是一种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传统药酒,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提神醒脑等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暑热烦渴、疲劳乏力等症。
一、配方
1. 经典茶酒配方
成分 | 用量 | 功效 |
---|---|---|
绿茶或红茶(干) | 50~100g | 清热解毒、助消化 |
白酒(40°以上) | 1000ml | 行气活血、助药力渗透 |
冰糖或蜂蜜(可选) | 50~100g | 调和口感、润肺 |
加减配伍(根据体质调整)
消化不良:加山楂20g、陈皮15g。
暑热烦渴:加薄荷10g、菊花15g。
疲劳乏力:加枸杞20g、黄芪15g。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茶叶选择干燥、无霉变的优质品,绿茶偏寒凉,红茶偏温和。
若用蜂蜜,需在浸泡后加入以避免高温破坏营养。
步骤2:浸泡药酒
将茶叶与白酒一同放入玻璃或陶瓷容器中。
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每日摇晃1次,浸泡 7~14天(时间过长可能苦涩)。
过滤去渣,加入冰糖或蜂蜜溶解,静置2天后饮用。
注意事项
忌用金属容器,避免化学反应。
脾胃虚寒者慎用绿茶,可选红茶。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缓解暑热引起的口渴、烦躁。
消食化积:改善饮食积滞、腹胀不适。
提神醒脑:减轻疲劳、增强注意力。
抗氧化: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有助于延缓衰老。
2. 适用人群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
夏季暑热或工作疲劳者。
轻度焦虑或需要提神的人群。
3. 禁忌人群
孕妇、儿童(酒精禁忌)。
胃溃疡或肝病患者。
失眠或神经衰弱者慎用,因茶叶含咖啡因。
四、服用方法
日常保健:每次10~20ml,每日1次(饭后温服)。
消化不良时:每次15~25ml,每日2次(餐后服用)。
外用法:一般不推荐外用,内服为主。
疗程建议
连续服用2周后停1周,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五、相关说明
药理解析:
茶叶含茶多酚、咖啡碱,具有抗氧化、兴奋中枢神经作用。
白酒促进成分溶解,增强吸收。
现代应用:
可用于辅助调理代谢综合征(配伍决明子、荷叶)。
研究发现适量饮用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需适量)。
替代方案:
不善饮酒者可用茶叶泡水代茶饮(无酒精,功效类似但较弱)。
荆芥豉酒
荆芥豉酒是一种以荆芥、淡豆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药酒,具有解表散寒、宣肺透疹、和胃消食等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风疹瘙痒、消化不良等症。
一、配方
1. 经典荆芥豉酒配方
成分 | 用量 | 功效 |
---|---|---|
荆芥(干) | 30~50g | 解表散风、透疹止痒 |
淡豆豉(干) | 50~100g | 宣发郁热、和胃除烦 |
白酒(40°以上) | 1000ml | 行气活血、助药力渗透 |
冰糖(可选) | 50~100g | 调和口感、润肺 |
加减配伍(根据体质调整)
风寒感冒重:加生姜20g、紫苏叶15g。
风疹瘙痒:加防风15g、蝉蜕10g。
消化不良:加陈皮10g、山楂20g。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荆芥和淡豆豉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鲜品需阴干2~3天)。
若用鲜荆芥,需切碎以增强药效。
步骤2:浸泡药酒
将干荆芥、淡豆豉与白酒一同放入玻璃或陶瓷容器。
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每日摇晃1次,浸泡 7~14天。
过滤去渣,加入冰糖溶解,静置2天后饮用。
注意事项
忌用金属容器,避免化学反应。
湿热体质者慎加糖。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解表散寒: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
宣肺透疹:辅助治疗麻疹、风疹初期不透。
和胃消食:改善食欲不振、腹胀、恶心。
止痒安神:用于皮肤瘙痒、轻度焦虑。
2. 适用人群
风寒表证、感冒初起者。
出疹不畅、皮肤瘙痒者。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
3. 禁忌人群
孕妇、阴虚火旺者(易上火)。
酒精过敏或肝病患者。
风热感冒(发热重、咽痛)不宜使用。
四、服用方法
日常保健:每次10~15ml,每日1~2次(饭后温服)。
感冒发作期:每次15~20ml,每日2~3次(症状缓解后减量)。
外用法:药酒涂抹患处,用于风疹瘙痒(避免破损皮肤)。
疗程建议
连续服用1周后停用数日,避免依赖。
五、相关说明
药理解析:
荆芥含挥发油、黄酮类,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淡豆豉含蛋白质、酶类,能促进消化、调节气机。
白酒能增强药物吸收和分布。
现代应用:
可用于辅助调理季节性过敏(配伍苍耳子、白鲜皮)。
研究发现其对轻度胃肠功能紊乱有改善作用。
替代方案:
不善饮酒者可用荆芥豉汤煮水代茶(功效类似但较弱)。
葱豉黄酒
葱豉黄酒是一种以葱白、淡豆豉和黄酒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食疗饮品,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宣肺止咳等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咳嗽等症。
一、配方
1. 经典葱豉黄酒配方
成分 | 用量 | 功效 |
---|---|---|
葱白(带须) | 3~5根 |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
淡豆豉 | 10~15g |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
黄酒 | 200~300ml | 温中散寒、助药力 |
加减配伍(根据症状调整)
咳嗽严重:加生姜3片、紫苏叶5g。
头痛明显:加薄荷5g、白芷5g。
体虚者:加红枣3枚、甘草3g。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葱白洗净,切段或拍碎以释放有效成分。
淡豆豉略冲洗,去除杂质。
步骤2:煎煮药酒
将葱白、淡豆豉和黄酒一同放入锅中。
用小火煮沸后,再煎煮5~10分钟,至药味充分溶出。
过滤去渣,趁热饮用。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铁锅,以防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挥发有效成分。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
散寒通阳:缓解寒邪引起的头痛、鼻塞、身体酸痛。
宣肺止咳:改善风寒咳嗽、痰白稀薄。
调和营卫:辅助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2. 适用人群
风寒感冒初期患者。
体质偏寒、易感风寒者。
轻度咳嗽、鼻塞不适者。
3. 禁忌人群
风热感冒或温热病者(症见发热重、咽喉肿痛)。
孕妇、阴虚内热者。
酒精过敏或肝病患者。
四、服用方法
感冒初期:每次100~150ml,每日1~2次,趁热服下以助发汗。
日常预防:每次50~100ml,每周1~2次,适用于易感人群。
外用法:可用药酒擦拭额头、背部,辅助退热(但内服为主)。
疗程建议
连续服用2~3天,症状缓解后即停,避免过度发汗伤津。
五、相关说明
药理解析:
葱白含挥发油、大蒜素,具有抗菌、发汗作用。
淡豆豉含蛋白质、酶类,能解表宣郁。
黄酒温通血脉,增强药效。
现代应用:
可用于辅助治疗普通感冒,但严重时应就医。
研究发现其对轻度呼吸道感染有缓解作用。
替代方案:
不善饮酒者可用葱豉汤(水煎)代替,但功效稍弱。
紫苏酒
紫苏酒是一种以紫苏叶为主要原料的传统药酒,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安胎解毒等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胃脘胀痛、妊娠呕吐等症。
一、配方
1. 经典紫苏酒配方
成分 | 用量 | 功效 |
---|---|---|
紫苏叶(干) | 50~100g |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
白酒(50°以上) | 1000ml | 行气活血、助药力渗透 |
冰糖(可选) | 50~100g | 调和口感、润肺 |
加减配伍(根据体质调整)
风寒感冒重:加生姜20g、葱白15g。
胃气不和:加陈皮15g、砂仁10g。
妊娠不适:加白术15g、黄芩10g(需谨慎使用)。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紫苏叶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鲜品需阴干2~3天)。
若用鲜紫苏叶,需确保无霉变。
步骤2:浸泡药酒
将干紫苏叶与白酒一同放入玻璃或陶瓷容器。
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每日摇晃1次,浸泡7~14天。
过滤去渣,加入冰糖溶解,静置2天后饮用。
注意事项
忌用金属容器,避免化学反应。
孕妇使用需咨询医生。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解表散寒:缓解风寒感冒、头痛、鼻塞。
行气和胃:改善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安胎解毒:辅助治疗妊娠呕吐、胎动不安(需专业指导)。
抗菌消炎:用于轻微细菌感染、皮肤瘙痒。
2. 适用人群
风寒外感、脾胃不和者。
孕妇有 mild 不适者(在医生指导下)。
消化不良、气滞腹胀者。
3. 禁忌人群
阴虚内热者(易上火)。
酒精过敏或肝病患者。
热性感冒或实热证不宜使用。
四、服用方法
日常保健:每次10~15ml,每日1次(饭后温服)。
感冒初期:每次15~20ml,每日2次(早晚各1次)。
外用法:药酒涂抹患处,用于皮肤瘙痒或轻微损伤。
疗程建议
连续服用1~2周后停用,避免依赖。
五、相关说明
药理解析:
紫苏叶含挥发油、紫苏醛,具有抗菌、抗炎、解痉作用。
白酒能促进成分吸收,增强疗效。
现代应用:
可用于辅助调理肠胃功能紊乱。
研究发现其对呼吸道感染有预防作用。
替代方案:
不善饮酒者可用紫苏叶煮水代茶(功效类似但较弱)。
预防感冒酒
预防感冒酒是一种以黄芪、防风、甘草等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传统药酒,具有益气固表、祛风散寒、增强免疫力等功效,适用于预防感冒、体虚易感等症。
一、配方
1. 经典预防感冒酒配方
成分 | 用量 | 功效 |
---|---|---|
黄芪(干) | 30g | 益气固表、增强免疫力 |
防风(干) | 15g |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
甘草(干) | 10g | 调和诸药、清热解毒 |
白酒(50°以上) | 1000ml | 行气活血、助药力渗透 |
冰糖(可选) | 50g | 调和口感、润肺 |
加减配伍(根据体质调整)
气虚明显:加党参20g、白术15g。
风寒重:加桂枝10g、生姜10g。
易上火:加金银花10g、连翘10g。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将所有中药材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
黄芪、防风、甘草等可适当切碎以增强浸泡效果。
步骤2:浸泡药酒
将处理好的中药材与白酒一同放入玻璃或陶瓷容器中。
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每日摇晃1次,浸泡 20~30天。
过滤去渣,加入冰糖溶解,静置3天后饮用。
注意事项
忌用金属容器,避免化学反应。
湿热体质者慎加糖。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益气固表:增强体表防御力,预防感冒。
祛风散寒:缓解风寒感冒初期的症状,如头痛、鼻塞。
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
调和气血:用于体虚乏力、易疲劳者。
2. 适用人群
体虚易感冒、免疫力低下者。
季节交替时易感风寒的人群。
长期劳累、压力大导致抵抗力下降者。
3. 禁忌人群
孕妇、阴虚火旺者(易上火)。
酒精过敏或肝病患者。
发热、实热证感冒者不宜使用。
四、服用方法
日常预防:每次10~15ml,每日1次(早饭或晚饭后温服)。
感冒初期:每次15~20ml,每日2次(早晚各1次)。
外用法:一般不推荐外用,以内服为主。
疗程建议
连续服用1个月后停1周,避免酒精蓄积。
季节变化前开始服用,效果更佳。
五、相关说明
药理解析:
黄芪含黄芪多糖、皂苷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防风含挥发油、防风多糖,能抗炎、抗病毒。
白酒能促进药物吸收,增强功效。
现代应用:
可用于辅助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
研究发现其对呼吸道感染有预防作用(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
替代方案:
不善饮酒者可用黄芪、防风煮水代茶(功效类似但较弱)。
生姜酒(二)
生姜酒(二)是一种以生姜为主要原料的传统药酒,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发汗、止呕化痰等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咳嗽痰多等症。
一、配方
1. 经典生姜酒(二)配方
成分 | 用量 | 功效 |
---|---|---|
生姜(鲜) | 200g | 温中散寒、解表发汗 |
白酒(50°以上) | 1000ml | 行气活血、助药力渗透 |
红糖(可选) | 50~100g | 温中补虚、调和口感 |
加减配伍(根据体质调整)
风寒感冒重:加葱白30g、紫苏叶20g。
胃寒呕吐:加陈皮15g、砂仁10g。
咳嗽痰多:加桔梗15g、半夏10g。
二、制作方法
步骤1:处理原料
生姜洗净,切片或捣碎(以增强药效)。
若用红糖,需准备备用。
步骤2:浸泡药酒
将生姜片与白酒一同放入玻璃或陶瓷容器。
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每日摇晃1次,浸泡 7~14天。
过滤去渣,加入红糖溶解,静置3天后饮用。
注意事项
忌用金属容器,避免化学反应。
生姜宜选用新鲜者,以保药效。
三、功效与主治
1. 主要功效
温中散寒:缓解胃寒腹痛、消化不良。
解表发汗: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
止呕化痰:改善恶心呕吐、咳嗽有痰。
活血通络:用于寒性痛经、关节冷痛。
2. 适用人群
风寒外感、体质虚寒者。
胃寒不适、经常呕吐者。
痰湿咳嗽、四肢不温者。
3. 禁忌人群
孕妇、阴虚火旺者(易上火)。
酒精过敏或肝病患者。
热性病症(如风热感冒)不宜使用。
四、服用方法
日常保健:每次10~15ml,每日1次(饭后温服)。
感冒发作期:每次15~20ml,每日2次(早晚各1次)。
外用法:药酒涂抹腹部按摩,用于缓解胃寒痛。
疗程建议
连续服用1周后停3天,避免过度刺激。
五、相关说明
药理解析:
生姜含姜辣素、姜油酮,具有抗炎、抗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白酒能增强生姜的温散功效,加速药效吸收。
现代应用:
可用于辅助调理晕车晕船(配伍薄荷叶)。
研究发现其对轻度胃溃疡有保护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替代方案:
不善饮酒者可用生姜煮水代茶(功效类似但较弱)。
食疗分类
按功效和适用人群查找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