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黄宫绣编著。黄氏认为诸家本草,对药物的形质气味,证治功能,虽然备载,但还存在着“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说,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反借巧说以为虚喝,义更可通,意难即悟”等问题。因此,他将“往昔诸书,细加考订”,阐明意义,删除牵强附会之说,而成此书。

分上、下两编,上编7卷,载药520种,按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7类,每类又各分若干子目。对每种药物,分述其气味、功能、禁忌、配伍和制法等,下编3卷,就药物与脏腑病症之关系,六淫偏胜之所宜,作了扼要的介绍。

朝代:清类别:本草

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

《本草崇原》是历史上第一部注释《神农本草经》的药学专著。全书共分三卷,按《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对300味中药的药性做了恰当的阐释。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学专著。

朝代:清类别:本草

本草纲目拾遗

1765年(乾隆三十年)清代杰出的药物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问世。这是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药学巨著,代表了清代本草学的最高成就。

赵学敏辑著《本草纲目拾遗》的目的在于拾遗补正《本草纲目》。赵学敏对于生物界的物种演变,做过细致的观察,已经具备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赵学敏具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学习当时医药学上的新成就,更深入群众,结合他自己的实践,写成了这部巨著《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的基本内容:本书共分十卷,依据《本草纲目》的体例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鳞介、虫等部,删去了人部、而增加了藤部、花部。共收载药品921种,其中纲目未记载过的有716种。可以说本书所载药物绝大部分是纲目未收录的民间药,或已见于当时其它医书上应用的品种,同时也包括一些进口药,如金鸡勒(即金鸡纳皮),东洋参、西洋参、鸦片烟、日精油、香草、臭草、烟草等。此书不仅丰富了纲目之遗,而且对纲目中已载品种,对其中治疗未备或根实未详者,也详加补充。在卷首列?4条,对《本草纲目》中的欠妥和错误之处加以订正。如《本草纲目》中说,粉锡(铅粉)辛寒无毒,赵学敏则指出有妇人服铅粉致死,手足皆黯。说明铅粉有毒,纠正了这一错误。而且赵学敏对于《本草纲目》中分类不恰当的都加以订正。

赵学敏继李时珍之后,再一次对药学成就做了总结,他的特点在于书中记载叙述了生物学中遗传变异学说,并在培育植物时,利用人工方法刺激植物种子的外界环境,以改变植物品种的特性,以适合医疗上的应用,这是一项可贵的科学发展。

赵学敏编写《本草纲目拾遗》所引据的医药书达282家,引据的经史百家书目也达343家,包括当时罕见的钞本和珍秘本。如汪连仕的《采药书》,李草秘《海药秘录》、《百草镜》,王安卿《采药志》等。

朝代:清类别:本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徐大椿(1693-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代江苏吴江县松陵镇人。祖父徐釚,为翰林院检讨,曾纂修《明史》。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药学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刊于1736年。本书选辑《神农本草经》中主要药物100种,结合临床加以简要的注释。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朝代:清类别:本草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