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
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
本草蒙筌
(公元1565年,明嘉靖44年)陈嘉谟编著。
《本草蒙筌》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一卷的开头,专门列出了自己曾经参考过的"历代诸家本草"。其中,《本草蒙筌》赫然在目。
滇南本草
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是我国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这本有着中医药精华汇编性质的医学,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多年。
滇南名士兰茂,字廷秀,号止庵。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0年),云南省嵩明县杨林镇人,原籍河南洛阳。主要医学著作有《滇南本草》三卷,附《医门擥要》二卷。
《滇南本草·序》中自述:“余幼酷好本草,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留心数年,合滇中蔬菜草木种种性情,并著《医门揽要》二卷,以传后世”。
据考证,兰茂自幼聪慧,博通经史、文艺术数之书,不仅通晓诗书音律,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他留心医学,酷好本草,潜心研究本草30余年,广涉前代医书,对云南本地的各类天然药材更是穷尽一生精力研究,注意收集和记载当地少数民族的药物以及用药治疗疾病的经验,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完成了我国最早的地方性本草专著——《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珍贵著作,全书共3卷流传于世,载药458种,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本草专著。民间称兰茂为“布衣科学家”,在研究云南本草的过程中,兰茂仔细分辨药物的性质、气味、味道,还认真地考察了各种草本生长的环境,生长条件,然后绘为图形,详加叙述。《滇南本草》中不仅记载了云南草木蔬菜中可作药者,以及许多少数民族医药与汉族医药相互结合的实例,还记述了若干药材疗效的经验及民间的秘方等。
《滇南本草》书中所载许多药物都是《本草纲目》未载之药,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完善做出很大的贡献,尤其对云南本土医药研究具有宝贵价值。许多常见的中医药,都是始载于《滇南本草》,例如,可用于各种出血症常用的止血药物仙鹤草,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消食积、止痛等功效的灯盏花,还有具有祛风、利湿、通经活络的川牛膝、川草乌、贝母等都是始载于《滇南本草》。书中除了对草药的记载外,对花卉、水果甚至牛奶的药用价值都有记载,例如樱桃、蒲公英可入药等。
《滇南本草》中记载了不少来源于彝族药的药材(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有的已成为云南地道药材,并收载入《中国药典》。《滇南本草》对云南本地药材的记载 如:“滇连,一名云连……功效胜川黄连百倍”,“云连”因此得名。这些记载对考证云南本地药材属性提供了依据。 此外,在《滇南本草》中,还有关于云南人用烟草治病的记载:“野烟,又名烟草,性温,味辛麻,有大毒。治疗毒疔疮、一切热毒疮;或吃牛马驴骡死肉,中此恶毒,唯用此物可救。”这种“野烟”也许就是云南的原生烟,这些记载对研究云南烟草业发展的历史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滇南本草》成书至今已近600年,被历代云南人奉为“滇中至宝”。多年来,不仅其药物学方面的内容日臻完善,而且在地名研究、酒文化及历史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颇高的价值,被称为“药物学的《红楼梦》”。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公元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是刘文泰等撰辑。唐宋两朝都有官修的本草,明代弘治朝亦思作此举,故敕命刘文泰撰辑本书。
本书所录药目,主要是取材于《本经》、《别录》、《本草拾遗》以及唐、宋本草。计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每部所载药品,按《本经》之例,分上、中、下三品,共载新旧药品1815种,计四十二卷。每部各药名下,首先朱书《本经》,次以墨书《别录》的内容;再次又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甘四项(甘四项非每药悉具),分别序达每药的异名。产地、采集、色质、制法、性味、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真伪等。各项的注释,都根据历代本草所述;其据诸家的注释而“不须逐一详名”者,题回“别录”(非《名医别录》);对其近代用效而众论同,旧本欠发挥者,另加注解,则题曰“谨按”。
本书的优点是分项精确,叙述简明,使读者能有系统地了解每一种药物;其缺点是主要材料摘自历代本草,而不是作者从实际观察研究出来的论断,所以更有增补,但发明不多。
本书撰辑成功,因明孝宗逝世,稿存内府而未刊行。其成书年代早于《本草纲目》,因未刊印流传,故在医药学史上未发生什么影响;但从中药发展史来看,对本书应于以重视。
本书有明代的绘写本及清代的重抄本。北京图书馆有残存的清代重抄本十三册。至于明代的绘写本和清代重抄本的其余部分,是否存在,尚待查考。现所见到的是商务印书馆据散失前的清代重抄本晒蓝底本排版重印而发行者。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