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本草经集注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草经集注》,被认为是继《神农本草经》这后本草学史上的另一块里程碑。它是由梁·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部本草专著。
《本草经集注》对药物学的贡献与特点:第一,改进了以前本草药物的一般分类法。对药物不是简单地分上中下三品,而是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除有名未用一类外,其余每类中,更再分为上中下三品。第二,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方面的论述有显著的提高。对于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墨点予于区别,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他在序言中说:诸药主治,唯冷热须明,今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者是平,以省于烦注也。第三,总括诸病通用的药物。即将药物按其效用加以分类。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芎究等;治水肿通用药有大戟、甘遂、泽泻、葶苈、芫花、巴豆、猪苓、苇根、商陆等。第四,注重药物的加工炮炙及配制方法。如指出麻黄去节,鬼臼、黄连去须毛,石韦刮去毛,桃仁、杏仁去皮尖等。
《本草经集注》在本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新修本草》以后,一直到《证类本草》,都是沿袭着《本草经集注》体系发展的,直至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以后,才代替了它。
《本草经集注》共收药730种, 它把药物从三品分类法改成按自然属性进行分类,计分成七类,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其后代的本草著作分类,就基本上是在这一方法基础上的发展。书中还创用诸病通用药的分类,即以病为纲,把每一病证之下可用的药物列出,这种分类法也是后世本草学另一种分类方法的雏型。在药物学方面的另一种发展,是对各种药物进行加工制作,即所谓炮炙,目的是去除杂质、便于保存、减除毒性、增强药效等等。刘宋时期的雷(xiao)著成《炮炙论》,书中记载不同药物的炮制方法计有17种,形成具有中药学特色的一门科学,即中药炮制学。"
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葛洪著。
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是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该书今有明、清版本10余种。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多种疾病,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医学资料。这部书上描写的天花症状,以及其中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书中还提到了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还涉及到了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说其论述的完备性并不亚于现代医学。书中还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用疯狗的脑子涂在伤口上治疗的方法,该方法比狂犬疫苗的使用更快捷,而且有效,从道理上讲,也是惊人的相似。另外,对于流行病、传染病,书中更是提出了“疠气”的概念,认为这绝不是所谓的鬼神作祟,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当今来讲,也是十分有见地的。书中对于恙虫病、疥虫病之类的寄生虫病的描述,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叙述最准确的。
五十二病方
这是现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卷首列有目录,目录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之体例相同。此书所载绝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治疗内科病的水平。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方合理,且大多为现今临床所沿用。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子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行辨证论治的雏型。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
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五十二病方》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其它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是北宋药物学集大成之著。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卷60余万言。在广泛的文献辑录基础上,收药1748种。许多已散失的医方赖其得以留存。北宋唐慎微约撰于元丰五年(1082)前后。唐慎微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后迁居成都行医,医术高明。他为士人治病,不要报酬,只求给他提供医药资料。《证类本草》中广博的资料就是用这种方法征集到的。
唐慎微在医药上的最大贡献是著述药物学专著《证类本草》,他以《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为基础,参阅了《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专著,总结北宋以前历代药物学成就,其内容非常丰富,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达476种,如灵砂、桑牛等皆为首次载入。查阅时有按图索骥之便。在药物主治等方面,详加阐述与考证,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该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唐氏选辑书目达200余种,除医药著作外,还辑录了"经史外传"、"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医药方面的资料。在辑录古代文献时,忠实于原貌,以采录原文为主。对研究六朝、隋唐、五代的药物和方剂学,对辑佚和整理古典医籍,提供了宝贵资料。
全书载古今单方验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