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存存斋医话稿
医话著作。清·赵睛初撰。原五卷,现存二卷。
全书共74则医话,不分类别,不拘体例,不立标题。记其所见所闻及心得,阐述医理,辨证用药,改正本草,评论医家,强调辨证论治,反对拘方制病,文字简明,雄辩风趣。现有两种光绪年间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赵晴初(1823~1895年),字彦晖,晚号“存存老人”,会稽(浙江绍兴)人,为清末浙江名医。幼攻举业,20岁为秀才,兼长诗词六法。后因兵乱,家境中落,慈闱衰老,乃绝意进取仕途,务为有用之学,遂潜心精研医理而立身于杏林。赵氏天分过人,生平手不释卷,四方求治者日益众多,继则名噪南北。时与江苏马培之情谊尤深,与同里何廉臣、桐乡陆定圃常同邀会诊,商磋医理。花甲后修持净业,博阐医籍,著有《存存斋医话稿》、《药性辨微》、《医案》等10余种。
临证指南医案
记录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名医医案专著。
《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以简体通行本的形式重新整理出版《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对于进一步学习、掌握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继承、发扬历代先贤的学术思想,开发新一代中医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临证指南医案》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医案,卷九和卷十分别为妇科医案和儿科医案。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
侣山堂类辩
《侣山堂类辩》是张志聪集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数十人,在侣山堂讲学,探讨医理,讲论方药,钻研中医学术之专题论文集。书中充分反映了张志聪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
书中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对古医书和医家谬误之说颇多纠正,对六经和脏腑功能有所发挥。下卷则以本草、方论为主要内容。其卷首与卷末载方药论10余篇,其中论述了40多种药物的命名、性味和功用主治等。全书对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证治、方剂本草无不涉及,文章以医论、医话的形式,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志聪(1616—1674),字隐庵,浙江杭州人。出身医学世家,少年丧父,遂弃儒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学医行医数十年,穷研医理医术高明,医学博洽。构侣山堂于杭州胥山(即吴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 《侣山堂类辨》 、《本草崇原》等行于世,《针灸秘传》今佚。
古今医案按
《古今医案按》10卷,为清著名医家余震纂辑,成书于1778年。书中收选历代名医医案60余家,案例1060余首,按病证类编.并附作者精当按语530余条。所选病案涵盖临床各科156种病证,书后附有作者撰写的《却病求嗣六要》,以及有关起居、饮食、精神颐养方面的宜忌。
《古今医案按》取材严谨,评按精当集中反映了历代医家诊疗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医家赞誉为“选择简严,论说精透,可为医林圭臬”。因此,《古今医案按》是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人员可谓必读之作。
俞震,字东扶,号惺斋,清代浙江嘉善县人,与同邑名医沈尧封为挚友。自幼博览群书,兼工吟咏,因多病业医,师事金钧(字上陶),得其奥秘,疗效多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