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本草害利
清代后期医家凌奂所著《本草害利》,集历代本草及名医经验,结合自己丰富临床经验,选用常用药物,删繁就简,先陈其害,后叙其利,并详述其出产、形状、炮制方法,书中提出“药害”理论,强调根据病证辨证用药,趋利避害,对于合理用药,减少“药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凌奂,字晓五,江苏吴兴人。清咸丰年间业医。他幼年时体弱多病,思阅方书,恰巧同郡乌镇的名医逸林僧留下很多医书,使他对轩岐、仲景乃至清代诸家的医学学术思想均有涉猎,并能心领神会。放弃科举考试后,他跟随吴郡吴古年老夫子研修医典、同时临证。吴先生独出心裁,把所施药物编程为“本草分队”,是取用药如用兵之意。凌奂对此阐释说:“盖脏腑,即地理也;处方如布阵也,用药如用兵也”。其学术理论喻趣横生,深入浅出。
全书罗列常用中药,合计300余种,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俱全;总以五脏六腑分队,大致以补泻温凉为序;如其中心部药队就包括了补心猛将、补心次将、泻心猛将和泻心次将四大类,其他的脏腑还增添了有关温凉的猛将和次将;六腑的药队是指胃部、膀胱部、大肠部、小肠部、胆部和三焦部之药队。对每味药的记载,是先陈其害,后言气味所利,同时并详述它的出产、形状、采摘和炮制方法等(合称之为“修治”之法);这样安排独树一帜而不同于其他各类本草,是凌氏对安全使用中药的突出贡献。这样的成书体例无疑是富有创见和时代前瞻性的。
得配本草
清·严洁、施雯、洪炜全撰。刊于1761年。本书选用《本草纲目》中的药物647种加以论述。除记明各药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和,并取前二字作为书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本书由清代三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严洁、施雯、洪炜相互切磋,共同撰成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迟至清嘉庆九年(1804)才由作者的后人刊刻于世。共10卷。作者仿《本草纲目》分类法,分25部,载药655味。每一味药的内容都涵盖了药物的畏恶反使,主治功能,配伍运用,辨药优劣,炮制,禁忌,怪症专治等与临床用药紧要内容。尤其是将药物炮制和作用的关系紧密结合深受医家欢迎。如:生地黄条:"鲜用则寒,干用则凉。上升,酒炒。痰膈,姜汁炒。入肾,青盐水炒。阴火咳嗽,童便拌炒。"突出了本书的临床使用价值。又如"怀牛膝"条:"得杜仲,补肝。得苁蓉,益肾。配川断肉,强腰膝。配车前子,理阳气。" 这种药物的简单、适宜的配伍,正是本书命名"得配"的原因所在。
本书内容简明实用,用药经验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药物配伍和药物作用比较,对临床灵活运用中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一部切合临床用药实际的药书。是当今临床各科医师的重要参考书。本书整理以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小眉山馆刻本《盘珠集·得配本草》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书末附有药名索引,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
本草择要纲目
作者:蒋介繁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内容分为:
- 序
- 凡例
- 寒性药品
- 热性药品
- 温性药品
- 平性药品
- 后序
- 跋
本草撮要
作者,清代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 草部
- 卷二 木部
- 卷三 果部
- 卷四 蔬部
- 卷五 五谷部
- 卷六 金石部
- 卷七 人部
- 卷八 禽兽部
- 卷九 虫鱼鳞介部
- 卷十 水火土部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