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本草新编
《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清·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共分宫集、商集、角集、徵集、羽集五卷,卷前有康熙三十年岁次辛未仲春中浣之吉华川金以谋之“本草新编序”一篇,又有凡例十六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对著作目的、医道、七方、十剂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正文以药为纲,共272种药。每药先述性味功效,继而论配伍宜忌等。主要的特点是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见解独特,多发前人所未发。
本书以药性理论著称,解释药性又多从医理,而陈氏于医理则自成一家,于《黄帝内经》之外,撰成《外经微言》,对《内经》所言医理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深化,故其人论著多有新见。据陈氏在其多部著作中屡屡提到“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之类,经考证此中异人最可能所指为傅青主、傅眉父子。如考据确凿的话,则研习本书不仅可以吸取陈氏辨药论医精微,对于傅青主医学研习者亦不无裨益。
全书共分五卷,卷前首载凡例十六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对该书的编写目的、收药原则、七方十剂之义等进行了说明。卷一至五,以药名为纲,列举了二百七十二昧药物,对每一味药物,均先述功效于前,继发尚论于后。其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能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见解独特,发前人所未发。其对药味选用配伍宜忌的论述,尤切中于临床,实用价值很高。
本草易读
作者:汪讱庵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本草纲目别名录
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一卷的开头,专门列出了自己曾经参考过的"历代诸家本草",其中,《本草蒙筌》赫然在目。
陈氏鉴于当时所流行的几部《本草》不能适合他授徒的需要,正如他在本书的自序中说:“如《大观》(即《大观本草》)则意重而寡要;如《集要》(《本草集要》公元1495年,明弘治吕年,王纶编著)则词简不赅;至于《会编》(《本草会编》约在公元1523-1528年,明嘉靖2-7年,汪机编著),喜其详略相因,工极精密矣,借又杂采诸家而讫无的取之论,均未足以语完书也。”因此,他在《本草集要》等书的基础上吸取诸家之长,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修订,计12卷。经7年时间,五易其稿而成。
本书载药742种,内容有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品种鉴别、炮制方法、药性口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七情、服法等。其体裁是按声律写成对偶句,以便记诵。所以李时珍对本书的评价是:“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