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文堂集验方

《文堂集验方》,验方著作。四卷。清·何英辑。刊于1775年。

本书辑录方书中备用成方与单验方。分为中风、风痫、感冒伤风、伤寒等39类临床各科病症。其中有一部分单方验方属于民间效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朝代:明类别:方药

祖剂

由于疾病的变化不可胜究,因此在治疗中既不能执一方而治百病,亦不可治一证而乱用众方。历代医家都注意在一定的方剂基础上,灵活化载,对症治疗。这样就产生了方剂“祖方”、“类方”方面的论著。明末清初医家施沛(字沛然,号笠泽居士)撰著的《祖剂》一书是我国众多方书中最早的“祖方”、“类方”专著。

《祖剂》是一部方剂专辑,全书四卷,计载主方75首,附方768首。该书将明以前的方剂以类相附,以《黄帝内经》、《汤液》、《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之方为首,从而推其演变,溯源穷流。其归类准则,或以同一方剂加减而相附,或以方剂名称相近而相属,或以方中主药相同而相归,或以方剂功效相似而相类。使后人借以了解古今方剂承前启后的梗概。

施氏对某些方剂还加了按语、注释,较清代医家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早见世百余年。为研究方剂学发展史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资料。《祖剂》之末还附有《云起堂诊籍》,这是施氏的医案。案中察因辨证,析理透彻,立方遗药,丝丝入扣,是研究医案的珍贵资料。

《祖剂》作为类方体例的代表作,不但对方剂分类学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便捷。本文在阐述其分类原则的基础上,指出该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优化类方分类法,以此来完善类方分类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医药学发挥功能和作用。

《祖剂》是采用类方体例的代表作,其分类得到了后世许多学者的认可。这和其它分类形式相比,既有共性之处,亦有独特性的一面。此分类方法的实质是以方证对应关系为根据,方剂辨证为基础,方剂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药物组成为核心的分类方法。它的出现丰富了方剂分类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起繁衍作用的祖方的认识,为方剂的理论及应用做出贡献。

朝代:明类别:方药

仁术便览

《仁术便览》,方书名。四卷。明·张浩撰。刊于1585年。

本书收选明代以前的临床各科验方分类编辑而成。内容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等94类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等科。有论有方,所论大致中肯,选方大都切于实用。末附炮制药法。现存明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朝代:明类别:方药

普济方

《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四库全书》收有全文。原作168卷。   

本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全书大致分为12部分,卷1~5为方脉,卷6~12为运气,卷13~43为脏腑,卷44~86为五官,卷87~250为内科杂病,卷251~267为杂治,卷268~272为杂录和符禁,卷271~315为外伤科,卷316~357为妇科,卷358~408为儿科,卷409~424为针灸,卷425~426为本草。编次条理清晰,内容十分丰富。自古经方,本书最为完备。资料除取之历代方书外,还兼收史传、杂说、道藏、佛典中的有关内容。

《普济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它载方竞达61739首。

公元1406年定稿出书,为中国历史上的明朝皇帝朱棣收集编写。《普济方》收集了大量资料。除了收录明以前各家方书以外,还收集其他方面的材料,如传记、杂志等,所以内容十分丰富,编得也很详细。由于出版的数量比较少,而该书又比较实用,所以不少人辗转传抄。物以稀为贵,《普济方》一书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后来经过一些年代,《普济方》原来的刻本已经散失。

《普济方》原作168卷,后来改为426卷,分成217类,共788法。全书有图239幅。内容包括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书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治法,如汤药、按摩、针灸等。《普济方》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方书。它在所列的每一病证之下,列了一些方子,学者或医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个方子之间选择一下即可。而这本书也是十分宝贵的医学文献资料。
  

朝代:明类别:方药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