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药鉴

药学著作。二卷。明·杜文燮撰。刊于1598年。

卷一药性总论,首载寒、热、温、平四赋,较之《药性赋》有所增补,次记用药、制方、禁忌、主病、运气等内容;卷二分别论述173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其中对于各药的气味、阴阳、升降、分经及配伍应用,论述较详。现有明刻本及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朝代:明类别:方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

(1588~1655) 明.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著。

原书共分六卷,收载了335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使反畏恶、使用宜忌、真伪辨别及炮制方法等内容。

其中卷一收金石部33种、果部18种、谷部11种;卷二收草部42种;卷三收草部54种;卷四收草部54种;卷五收木部58种;卷六收菜部10种、人部10种、禽兽部19种、虫鱼部26种。
  

李中梓在吸取了《神农本草经》、《药性论》、《丹溪药性》、《东垣药性》、《仲景全书》等精华的基础上,对药性作了充分的阐述;后人钱允治在药性之下增补了《雷公炮炙论》的有关内容,使本书成为一部较为详备的药性、炮制方面的专著。书中的有关内容屡为《中药大辞典》等中药书籍所引用。

本书简便实用,适用对象为中医临床医师、中药采集炮制人员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
  

朝代:明类别:方药

炮炙大法

明代缪希雍撰。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书中所述的"雷公炮制十七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介绍药物炮炙方法和药材性鉴别的中医中药普及图书。叙述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禽、虫鱼等14部四百多味药物和炮、炙、煨、炒、煅、炼等十七种炮炙方法。

朝代:明类别:方药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

药学著作。三卷。北宋·陈师文等编。后经多次修订。约刊于12世纪初(北宋末)。本书原为《和剂局方》(后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的附录部分,后抽出印单行本。内容系选录《证类本草》中的常用药(也是《和剂局方》中的常用药物)432种,删去序例,分类法不变,内容作了适当删节。是《证类本草》的一种节要著作。现有《学津讨源》本。

陈师文,生卒年不详,宋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朝奉郎、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等职。精于医术,与斐宗元齐名,大观年间(1107~1110),陈师文等建议朗廷修订方书。不久宋徽宗诏准这一请求,并施陈师文,陈承、裴宗元等对和剂局配方进行校订。陈师文等多方搜集资料,严格校订,“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余方”成《和剂局方》5卷,对后世影响极大。

朝代:元类别:方药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