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史载之方

《史载之方》,方剂著作。二卷。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

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及治疗方剂,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十分强调与运气的关系。

现存清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本。

朝代:其他类别:方药

博济方

《博济方》,医方著作。原名《王氏博济方》。三卷。宋·王兖撰。刊于1047年。作者原收辑医方7000首,此书系从中选录500余方编撰而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五卷,仅得350余方。

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或有短论,概括该门病证特点和治则。所选各方,多有临床参考价值。但书中也杂有某些具有迷信内容的药方。现存清刻本、《四库全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王衮,宋代医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因父遭庸医所误,竟至不起,母亦多病,遂究心医学,广搜验方。于二十余年间得方七千余首,择其验者加以精选,得五百余方,辑成《王氏博济方》。

朝代:其他类别:方药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100卷。刊于淳化三年(992)。系北宋翰林医官院王怀隐等人在广泛收集民间效方的基础上,吸收了北宋以前的各种方书的有关内容集体编写而成。《太平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 、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很有临床实用价值,影响极大。   

全书共1670门,方16834首。包括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证、内、外、骨伤、金创、胎产 、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每一病证,冠以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论述。该书所搜集的医方,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医学水平,其中有关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开内障眼论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均为中国现存最早记录。本书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参考价值。但本书因卷帙较大,流传较少。1949年后有排印本。

这部医学巨著广泛收集宋代以前的医药方书及民间验方,内容丰富。该书首先阐明诊断脉法,其次叙述用药法则,然后按类分述各科病症的病因、病理、方药,是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医书。

《太平圣惠方》不仅对中国医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传至国外。在中祥符九年(1016年)与天僖五年(1021年),宋真宗赵恒两次将《太平圣惠方》赠给高丽,促进朝鲜医药的发展。《太平圣惠方》后来传至日本,对日本医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日本梶原性性全1303年所编的医学名著《顿医抄》50卷就是以《太平圣惠方》等中国医书为宗编撰的。

朝代:其他类别:方药

名医别录

佚名著。药学著作。约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分别记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产地等。

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  

朝代:其他类别:方药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