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灸法秘传

针灸著作。一卷。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

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

本书论述简要。其中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现只存初刻本。

朝代:其他类别:针灸

子午流注说难

《子午流注说难》是吴棹仙著的一部中医著作。成书于1958年。

本书除子午流注环周图以外,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本输穴说难,收集了子午六十六穴、别络十二穴、下合三穴。分析穴位、证治、可针、可灸、忌针、禁灸。另绘十二小图,分经量定八十一穴之正位。下卷主要是解释五脏五腧、六腑六腧、始终根结的意义,介绍补泻、寒热、升降、卧针迎随、进针、催气、调和营卫等手法和用针脉法、针效、针灸禁忌及经正六合等基础理论问题,并摘录病例七则,附于篇末。现有195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名显宗,重庆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

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932年,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还创办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任董事长兼所长。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 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围》献给毛泽东主席。1963年,作为特邀顾问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

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合著有《灵枢语释》。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

朝代:其他类别:针灸

宋本备急灸法

灸法专书。一卷。《备急灸法》是南宋医家闻人耆年编写的一部灸法专著,保存了古代名医的灸法经验。

《备急灸法》选人的22则灸法处方,均出自历代名医之手,其中孙思邈9首,葛洪7首,张文仲2首,仓公、华佗、徐文伯、甄权各1首。以上名医除孙思邈、葛洪有著作传世之外,其他医家均无著作传世,正是通过《备急灸法》他们灸法经验才得以流传。因此,在保存古代名医的灸法经验上,《备急灸法》功不可没。

《备急灸法》所载灸穴,几乎全部采用部位描述,避开了经络腧穴等专业名词术语,是典型的民间疗法版本。如肠痈“灸两肘尖各百炷”,卒暴心痛“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十四壮”,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炷”等。对某些用文字难以描述清楚的部位,还附图说明。这种通俗易晓的方式,即使不懂医术,也能在急症仓促之际,按照文字、插图索穴救人,对灸法的普及与推广、灸法在民间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朝代:其他类别:针灸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作者为南北朝时期的皇甫谧,是中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针灸学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的。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朝代:其他类别:针灸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