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剂,以及张锡纯先生的评点文章。张锡纯先生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捍卫与发扬中医学的杰出人物,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

初刊于1918至1934年间,共7期(相当十7个分册)。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作者的医疗经验阐发医理,颇多独到见解;并制定若干有效方刘。修订本分为医方、药物、医沦、医话和医案5部分,删去某些重复和讹误之处。名曰“衰中参西”,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该书谈方论药、辨证施治均从实际出发,从不空谈。是书曾多次印行,行销全国,远及海外,曾被广大中医界同仁誉为“第一可法之书”。

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重视药物研究。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朝代:清类别:医论

医宗金鉴

大型中医学丛书。共90卷,15种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政府组织编辑。由太医院判吴谦任总修官。刊于乾隆七年(1742)。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初诸家医书,分门别类、汲取精粹、补其不足。内容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删补名医方论》。

书的内容丰富完备,叙述系统扼要。其中伤寒、金匮部分除对原文订正并予注释外,还征引了清以前伤寒各家的论述,各科心法要诀,以歌诀的体裁概括疾病诸证的辨证论治,切于实际,易学易用。本书刊行后,流传颇广,成为学习中医的重要读物。1949年后有影印、排印及点校本。

朝代:清类别:医论

脉因证治

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旧题元·朱丹溪撰。

本书介绍各科临床病证凡70篇,各证论候的次序先后为脉诊、病因、证候及治法,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刻本,前有缪遵义所撰序文,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朝代:清类别:医论

寿世青编

养生著作。二卷。又名《寿世编》。清·尤乘辑。清康熙六年(1667年)以附于丛书《士材三书》的形式刊刻问世。本书重点辑录前人养生保健方法。末附《病后调理服食法》一卷。现存多种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该书认为养生应以五脏为核心,顺应四时,适应环境,注重饮食及导引等养生方法,并具体从五脏、时间、饮食、环境、导引调息等5个方面论述其养生学思想。

书凡两卷。卷上收载勿药须知,疗心法言,养肝、养脾、养肺、养肾说,斋说,食忌说,居室安处论,睡诀,孙真人卫生歌,真西山卫生歌,养神气铭,孙真人养生铭,谨疾箴,导引却病法,固精法,十二段动功,四时摄生篇,十二时无病法,静功六字却病法,调息,清心说,修养余言等30篇养生专论、论末病提养之法.总结德、释、道三家有关调心、调身、调息的养生经验。卷下首载服药须知,煎药有法,服药忌食,饮食禁忌节要,病有十夫,八不治,却病十要,病有七失不可治,老人病不同治法,妄庸议病,古方无妄用,草药不可妄用,真菊野菊,服饵忌羊血,论妇人病有不同治法,用药例丸散汤膏各有所宜,药品制度法等。卷末为病后调理服食法。列食治秘方117首,按风、寒、暑、湿、燥、火、调理脾胃、气、血、痰以及阴虚、阳虚、诸虚十三门分类论述,颇切实用。   

尤氏博采《内经》、老子、庄子、孙思邈等各家的养生论述,自饮食起居、四时调摄至劳逸情志、气功、按摩等均详尽阐发。收载了150余种药物炮制方法,总结了病后的食疗方、饮食宜忌。作者重视养生和预防,提出清心寡欲、修养性情是“却病良方、延年好法”。书中所载的“食疗不愈,然后议药。不特老人小儿相宜、凡颐养及久病厌药者,亦未为不可也”;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眼”;“发宜多梳,面宜常擦,目宜常运,耳宜常筌,舌宜低腭,齿宜常叩,津宜常咽,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足宜常擦涌泉。一身皮肤,宜常干浴”,以及所列十二段动功、十六则(即十六段锦)健身方法,极有价值。针对老年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提出治病“勿紧用针药,急求痊愈”,宜用中和之剂,进食补虚。食疗方中藕蜜膏治虚热口渴便秘;理脾糕治脾虚泄泻;马齿苋羹治下痢亦白、腹痛;莲肉糕治病后胃弱,消化不良;茯苓粥治脾虚泄泻、不寐等均简便有效。

朝代:清类别:医论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