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医学真传
综合性医书。清·高世栻撰述。1699年由高氏弟子据其讲稿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43篇,阐述病因、病理、诊治要则、用药及辨药大略。
作者学验俱中,其理论宗法《内经》 、《难经》与《伤寒论》又兼采诸家之长。善于辨别疑似之证,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对拘泥成方,论述简要切实。现存几种清刻本,上海千顷堂铅印本,又收入《医林指月》中。
高世栻,清代医学家。字士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少时家贫,自觉通俗医书。后从师于张志聪。张氏撰《本草崇原》 ,未竟而卒,世栻继之,并曾纂集张志聪所注解的《伤寒论集注》。此外,对《内经》加以注解而成《素问直解》一书(1695年)。晚年有《医学真传》(1699年),是与弟子论学之辑录。尚有《灵枢直解》、《金匮集注》诸书,未见传世。
医碥
综合性医书。七卷。清·何梦瑶撰。刊于1751年。碥,是上马上车的踏脚石。何氏借碥石喻为习医之阶梯,故以《医碥》为书名。
本书是一部基础临床结合的医学门径书。卷一为基础理论部分,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二-四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五为四诊;卷六-七成方辑录。所选方剂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医方全书》本。
清代名医,字扳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医碥》为其代表作。
类证治裁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佩琴编著,初刊于咸丰元年(1851),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综合性医书。
书凡八卷。卷首为“内景综要”,简要介绍脏腑生理等内容;卷1~8论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列述中风、伤风、暑、湿、燥、疫、虚损、痨瘵、三消、泄泻等多种病证,兼有鼻口、齿舌、咽喉及肠痈、痔漏、白癜风等。妇科病证有经、带、胎、产、热入血室等病证。外科病证有诸疮、瘰疠、梅疮、结毒、疗毒、发背等。
本书具有博采众长、取材审慎、编排分项明晰、方治便于检用等特点,在临床参考书中颇有影响。
林佩琴,字云和,呈羲桐,江苏丹阳人。生于乾隆三十七年,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享年67岁。林氏初习儒业,其墨艺脍炙人口,蜚声干林。无论八股、古文、胼体、诗词,莫不娴熟精纯,为人所服膺。因中年始中举,遂淡漠于任途,转而致力于医,尤其对长洲叶香岩之医术,极为钦佩,可称私淑。
初刊于咸丰元年(1851),林佩琴,字云和,呈羲桐,江苏丹阳人。生于乾隆三十七年,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享年67岁。林氏初习儒业,其墨艺脍炙人口,蜚声干林。无论八股、古文、胼体、诗词,莫不娴熟精纯,为人所服膺。因中年始中举,遂淡漠于任途,转而致力于医,尤其对长洲叶香岩之医术,极为钦佩,可称私淑。
医学心悟
中医著作。5卷。中国清代程国彭撰。成书于雍正十年(1732)。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本书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
卷1总述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2阐述《伤寒论》的理论和证治;卷3~5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该书在医理、治则上均有创见和发挥。在诊断上,将传统的辨证方法明确地归纳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纲,为后世所遵循,在治疗上,归纳的八法比较全面确切,且各法正反俱论,知其所当用和不当用,审常知变,颇有助于临证。此外,该书分类清楚,论述简要、选方切于实用,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中医临床入门著作。1949年后有影印本。
《医学心悟》不仅以首创“八法”而著称于世,所载诸多验方,三百多年来也历试不爽。著名的验方有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陆以湉的《冷庐医话》、聂云台的《温热标准捷效》以及唐容川等医家医著,或记载运用《医学心悟》效方的验案,或高度评价了程氏所拟方剂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运用程氏方剂的临床报道亦每每见诸各家医学杂志。程钟龄苦心孤诣撰著的《医学心悟》,用以入门,不失法度,用于临床,多有实效,诚为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