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妇科玉尺
《妇科玉尺》六卷,清•沈金鳌撰,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实用妇科专著。主要介绍妇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为主。
沈金鳌(1717~1776),字芊绿,号汲门,又号再平,晚号尊生老人。无锡(今属江苏)人。早年习儒,博通经 史,兼工诗文、医卜之术。举孝廉,从华希闵、秦蕙田、顾楝高等学。著有《尚书随笔》等。中年后以屡试京兆不售,乃潜心医学,遍读仲景以下诸名家医著,并得名医孙庆曾 (孙、氏与叶桂同门)之传,遂专以医名世。深明医理,著述繁富。
沈氏撰写本书的目的,意在为妇科诸病的诊治,寻求规矩准绳,加以规范化,有如玉尺量物,准确无误,故书名《妇科玉尺》。所谓“玉尺”,是指“尺而以玉为之,分寸所划,坚久不磨,尤准之准也。”总之,本书取材广泛,体例完备严谨,内容剪裁详略得宜,论述平正可法。而所收病种,几可囊括妇科经、带、胎、产、嗣育、杂病各类疾病,足资临证参考之用。“求嗣” 门中,兼论男妇不育不孕,颇属详备,可补妇科诸书之不足。
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批评本书“论求嗣,备述择鼎进火”,“并描摹情状,大能导淫”。我们认为,书中部分内容属性医学范畴,如《汉书•艺文志》所载“房中”之类,为中医学组成部分,而又为中古以后医籍甚少收载者,如能注意扬弃,仍可供医家参考。其中一些方剂,迄今仍为医家所沿用,甚至备受重视,如五子衍宗丸、乌鸡丸等方。
幼科释谜
儿科著作。六卷。清·沈金鳌撰。刊于1774年。
前四卷论儿科诊法,并将主要病证(无痘科)分为24门(类),各编四言韵语一首,予以综括。韵语之后,复采前人学术经验,融汇己说,阐述对于该病的辨证立法和治法。后二卷为诸病应用方。现存清刻本、1957年出铅印本。本书曾收入《沈氏尊生书》。
沈金鳌,清代医家(1717-1776年)。字芊绿,号汲门、再平、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早年习儒,博闻强记,涉猎广博,经史诗文、医卜星算,皆有涉猎。著《尚书随笔》等。至中年,犹屡试不中,遂矢志攻医,于临证各科,均甚精通。又研习《灵》、《素》、仲景之学及仲景以下历代名家,互相参订。后来又勤于著述,先后撰成《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总其名曰《沈氏尊生书》,内容赅博,论述亦精辟,颇有精辟,颇有影响。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伤寒论纲目
本书作者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卒于乾隆四十一年。沈氏早年习儒,博览典籍,涉猎广博,兼通医学,由于屡第不中,四十岁以后遂潜心医学,研习《灵》《素》、仲景之学及仲景以下历代名家,临证各科,均甚精通。
后勤于著作,著有《脉象统类》一卷、《诸脉主病诗》一卷、《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伤寒论纲目》十六卷、《妇科玉尺》六卷、《幼科释谜》六卷、《要药分剂》十卷等,总称《沈氏尊生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前后写成,乾隆四十九年刊印。
纲目者,纲举而目张之意,《本草纲目》《医学纲目》俱是此意,本书作者亦取是意,起名为《伤寒论纲目》。本书内容以仲景原文为纲,选取历代医家经典论述为目,间附己见。
全书分十六卷,卷首为总论,分述六经主证、阴阳、表里、传变、愈解等。卷一至卷十五为六经内容,作者未遵原文次序,以六经症状分篇归类加以论述。卷十六包括阴阳易、瘥后劳复食复、妇人伤寒等篇,且附入《金匮》百合病、狐惑病、阴毒、阳毒四篇内容。十六卷卷末为平脉、辨脉篇内容,作者仅取魏荔彤《伤寒论本义》加以诠释。全书经纬分明,条理清晰,言语中肯,大有裨于《伤寒论》的研究学习。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为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
此书前十二卷论病,包括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如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诸家之说,同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发表议论,但大抵不外折衷成综合诸家观点,无多创见。不过,整体医学思想,比较与薛己、张介宾相近,并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甚力。自中风至婴儿共分十六门,每门又分子目,体例实取法于王肯堂《证治准绳》,而选辑更为精审。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之证。另三卷为专方,以病证分门集方,并有方解。
此外,以《张氏医通》命名而实为《张氏医书七种》者,辑刊于1699年,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原》、《诊宗三味》、《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是刊丛书。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