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作者,王士雄(1808~1868年),字孟英,清代嘉靖光绪年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咸丰三年(1853年)2月,太平天国军分水陆两路,沿江东下,3月19日克南京。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杭州被克,王氏于次年春天急忙将三四两女草草遣嫁,只身迁往上海,妻孥踵至。战争期间民众体质下降、环境恶化、生存条件恶劣、聚居人口增加、大规模人口流动频繁以及国家和社会救济能力下降等,这些都促使了原本就存在于江南地区的霍乱等疫病的爆发与流行,致使本来不太可能出现重大疫情的时期,在战争的作用下,发生了区域性的特大疫灾。此时恰逢上海“霍乱大行,司命者罔知所措,死者实多”。其妻徐氏患此病而莫能救治,其次女定宜也被此病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王氏相继痛失爱妻和爱女,目睹人民相继而亡的惨状,深感霍乱害人非浅,为救时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慰藉妻女亲朋的在天之灵,王氏于是全身心地投入了霍乱的防治,他博览古籍,综合前人的论述,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潜心思考,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上海重新修订《霍乱论》,更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该书对霍乱的病因、病机、辨证及预防都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霍乱的发生、传播、流行与环境污染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故在预防上以搞好环境卫生,根治环境污染为首务,体现了王氏在环境医学方面的睿智。
重订广温热论
本书是一部全面总结清末以前伏气温病学说成就,并有所创新的温病学著作。
《重订广温热论》初本为戴天章所撰的《广瘟疫论》,后经陆懋修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再经何廉臣参考前贤著作,进行综合印证、增删补充、悉心重订,最终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
本书分一二两卷.卷一温热总论,简述温热四时皆有,温热五种辨法以及温热与内容各异,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等,阐述了温热本症,温热兼症,温热夹症,温热复症,温热遗症等疗法,同时详析温热症辨似要义,妇人温热与小儿温热病症等。卷二详细介绍了温热验方和温热医案。
养生秘旨
马齐,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顺治九年(1652年),卒于乾隆四年(1739年),享年88岁。
中医著作。其内容或为练功修身之道,或为导引健身之术,或为按摩却病之法,或为养生调摄之说,方法叙述详尽,道理阐释明晰,儒道佛三家之学兼而有之,实属难得的珍贵资料。
温热论
《温热论》,温病著作。一卷。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大同小异,次序略有不同,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门棒喝》中。
《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作为辨证的根据,并指出温病的传变模式有顺传与逆传二种∶顺传由卫而气而营而血,逐步传入;逆传由卫 分直入营分。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
此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吴鞠通接受了叶天士《温热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才有可能产生《温病条辨》,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此外尚有清·周学海等多种注本,较近的一本为杨达夫所撰《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系杨氏汇集诸家注释结合个人经验体会编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疗发展情况。现存清刻本、丛书本等。又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