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四逆汤(《伤寒论》方)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组成:
茵陈蒿 18g
附子(炮) 9g
干姜 9g
甘草(炙) 6g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1000ml,先煮附子30分钟,去上沫。
加入其余三味,煎取300ml,去滓。
温服100ml,每日3次(或遵医嘱)。
功效与主治
功效:温阳散寒,利湿退黄
主治:寒湿内阻,阴黄证,症见身目发黄,黄色晦暗,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属寒湿型黄疸)。
辨证要点:
黄疸色泽晦暗,不鲜亮。
伴有畏寒、四肢不温、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细弱。
方义解析
药物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茵陈蒿 | 清热利湿,退黄疸 | 针对黄疸主症,导湿热下行 |
附子 | 回阳救逆,温肾散寒 | 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
干姜 | 温中散寒,助阳化湿 | 增强附子温阳之力,健脾除湿 |
甘草 | 调和诸药,缓附子之峻 | 防止温燥太过,保护脾胃 |
配伍特点:
温阳与利湿并用:附子、干姜温补阳气以散寒,茵陈蒿利湿以退黄,寒热并调。
扶正祛邪:适用于虚寒证,既祛邪又不伤正。
临床应用
慢性肝炎(寒湿型黄疸,肝功能异常)。
肝硬化腹水(伴有阳虚症状者)。
胆道疾病(如胆结石引起的寒湿黄疸)。
加减法:
湿重:加茯苓、泽泻。
气虚明显:加黄芪、白术。
血瘀:加丹参、桃仁。
现代研究
保肝利胆:茵陈蒿含有茵陈蒿素,能促进胆汁分泌,保护肝细胞。
抗炎免疫调节:附子具有抗炎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注意事项
禁忌:阳黄证(热重于湿)、阴虚内热者禁用。
服药后:注意保暖,避免生冷食物,监测肝肾功能。
此方体现了仲景治疗寒湿黄疸的经典思路,强调温阳化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