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伤寒论》方)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组成:
麻子仁 30g
芍药 15g
枳实(炙) 9g
大黄 12g
厚朴(炙) 9g
杏仁(去皮尖,炒) 9g
制法与用法:
上六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每日3次,温水送服。
根据病情,可逐渐加量,以大便通利为度。
功效与主治
功效:润肠通便,泄热导滞
主治:脾约证,大便硬,小便数(即习惯性便秘、肠燥津亏证)。
辨证要点:
大便干燥难解,数日一行。
小便频数,腹部胀满不适。
舌红少津,脉细或涩。
方义解析
药物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麻子仁 | 润肠通便,滋养津液 | 主药,针对肠燥便秘 |
芍药 | 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 助麻子仁润燥,缓解腹痛 |
枳实 | 破气消积,导滞下行 | 增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
大黄 | 泄热通便,攻积导滞 | 清热泻下,针对热结 |
厚朴 | 行气除满,燥湿消痰 | 缓解腹胀,协同枳实 |
杏仁 | 润肠降气,宣肺通便 | 肺与大肠相表里,助通便 |
配伍特点:
润下与攻下结合:麻子仁、杏仁润肠,大黄、枳实攻下,适用于虚中夹实证。
兼顾气机:厚朴、枳实行气,防止气滞加重便秘。
临床应用
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产后便秘等)。
肠燥津亏证(如糖尿病便秘、热病后便秘)。
腹部手术后便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加减法:
津亏甚:加麦冬、生地。
气虚:加黄芪、白术。
热重:加黄连、黄芩。
现代研究
促进肠蠕动: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刺激肠道,麻子仁含油脂润肠。
调节体液:芍药有抗炎、保水作用,改善肠道环境。
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脾胃虚寒泄泻者禁用。
服药后: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
此方体现了仲景“润下法”的运用,是治疗肠燥便秘的经典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