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串雅内外编

本书为“走方医”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清·赵学敏纂辑,清·吴庚生补注。

作者记录走方医柏云口授医技,广摭民间治疗经验,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药知识与临床经验,“删其眩异繁缛,参以秘笈所藏,归之雅正,勒为成书”,编为《串雅内编》4卷、《外编》4卷。《串雅内编》介绍了“顶、串、截”三大法,以及某些单方。

《串雅外编》则分“禁方”(符咒之类)、“选元”(各种急症抢救法)、“药外”(非药物疗法)、“制品”、“医外”等类。

清末名医吴庚生于若干治法与单方验方后,附有按语,对学习和应用很有启迪。“走方医”虽“为国医所不道”,但他们中的某些人精通各科,熟谙“贱”、“验”、“便”治疗方法,常常“能使沉疴顿起”,“救人之危”。该书首次揭示了走方医的神秘内幕,是临床医生重要的学习参考著作。

书中所载治法及单方验方等,需在熟练掌握诊疗技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予以采用。本书《内编》是以清光绪十六年(1890)榆园刻本为底本、《外编》则以民国初扫叶山房石印本及清抄本为底本进行整理。

朝代:清类别:方药

医方论

医方著作。四卷。清·费伯雄撰。刊于1865年。

本书系根据汪昂《医方集解》中的方剂次序,删去原书各方的主治与注文,然后逐方予以评述。

作者评述诸方大多能评得其纲纪,具有较强说服力,除临床上肯定的方剂外,对原书中一些选用不当的方剂明确地阐述了个人看法,颇多可取之处。作者强调辨证论治,反对滥用方药。他的评述对后世深入学习方剂理论,正确掌握制方之法及临床用途,具有较高价值。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朝代:清类别:方药

灸膏肓腧穴法

针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宋·庄绰编于建炎二年(1128年)。首列《千金方》、《明堂铜人灸经》。作者以膏肓穴于人体病理关系至重,故此书专门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并有灸膏肓穴后补养法等论述,为后世研究膏肓穴之主要参考资料。元·窦桂芳将之辑入《针灸四书》中。   

庄绰,南宋太原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居颍川(今河南许昌),字季裕。北宋末,历摄襄阳尉、通判原州等。南渡后,历通判建昌军、江西安抚制置使司参谋官、知鄂、筠等州。约卒于绍兴十三年(1143)至十九年间。学有渊源,见闻广博。精医道,著《本草节要》、《明堂炙经》、《脉法要略》,皆散佚,今存《膏肓腧穴炙法》。另著有《鸡肋编》。

朝代:其他类别:经络

经穴汇解

《经穴汇解》系日本水藩侍医原昌克撰于日本享和三年(1803年),全书八卷,以《针灸甲乙经》为主,旁引28种中医占籍,分人体各部考定经穴、经外奇穴的位置、别名,并配合图解,图文并茂。该书主要价值在于对针灸穴位位置的考证,为后世针灸学者所推崇。在我国亦被针灸名家推崇备至,其涉及穴位位置考证,亦多引用之,其影响深矣。著名的日本医家丹波元简称之为:“搜罗众说,会粹精要,正之以经脉流注、量之以尺度分寸……明堂之能事毕矣”。

《经穴汇解》搜集了中国、日本、朝鲜医籍近50种,上起《素问》《灵枢》,下讫明清;每穴名下,先罗列各医籍说明,再引经据典,繁征博引,精当考据,以此辨别各医籍之正误,且予订正;考订经穴、奇穴之名称、位置、别名,配置81幅穴位图,图文并茂。

工于针灸者,必精于腧穴。腧穴之功效,必囿于位置之精确。古今针灸医师共识此理。针灸医籍所载穴位之位置,古今略见异同,故探索者、考据者、评论者不乏其人。1803年日本汉方侍医原昌克编撰《经穴汇解》系其中佼佼者。

朝代:其他类别:经络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