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长沙方歌括
方书著作。六卷。清·陈念祖撰于1803年。
“长沙方”即指张仲景《伤寒论》方。因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固又称张长沙。陈氏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以诗歌的形式予以编撰,使读者易于习诵,是一本方剂的启蒙读物。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共成一帙。现存初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本书由陈氏原文、注释和解说三部分组成:注释部分主要是对古今词义不同的字、词加以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解说部分则主要论述方剂的功用、主治及遣方用药的之理,以期阐述陈氏之学术思想。全书语言流畅,内容丰富、实用,适合于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研习。
时方歌括
《时方歌括》,医方著作。二卷,清·陈念祖撰于1801年。
本书选辑唐宋以后时方108首,分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十二剂,用韵文歌诀阐述所列时方及方解。所载时方歌诀不仅叙方精辟,释方准确,而且辞藻流畅,文字韵味较强。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选方切于实用。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时方歌括》共收录了唐、宋以后的中医常用方剂一百零八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并将各方韵为歌诀。每首方剂之后,在按语中补充了该方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并用现代中医的方药理论予以简明扼要的分析,旨在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方的作用、适应范围、主治病证,丰富和开拓学者的思维,加深对该方方义的理解。既采集历代诸家之论述,更结合陈氏个人二十年读书、临证独得之妙,对各方的组成、主治、药理、配伍、加减和功用二予以解说,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各方的性能与适应证。全书叙理简明扼要,文字通俗易懂,歌诀朗朗上口,尤适于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时方妙用
《时方妙用》,综合性医书。清·陈修园撰刊于1803年。
全书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该书先叙临床望、闻、问、切四诊要点,后在充分总结历代医家和作者本人临证经验的基础上,就中风、噎膈、消渴、脚气等42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进行了阐发。
全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书中所述的一些成方治法,为作者多年临证经验的总结,切实可用,疗效较高。本书文理通顺,内容简明,对中医临床实践颇有价值,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和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参考之用。本书流传较广,刊本颇多。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成方切用
《成方切用》为清代名医吴仪洛编著,是继《医方考》(明)、《医方集解》 (清)后又一部较为著名的方论类著作。作者广泛收集历代有效成方,对治疗原则、组方理论、实际运用等与方剂相关的问题几乎都有所论及。
全书共十二卷。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一十二方;第一至第十二卷每卷又各分上下,各为一门,共设治气、理血、补养、涩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导、和解、表里、祛风、祛寒、消暑、燥湿、润燥、泻火、除痰、杀虫、经带、胎产、婴孩、痈疡、眼目、救急二十四门。每门开篇有总论,后列诸方,每方先记主治病证,并分析每种症状产生的机理;继出组方用药、剂量与服用法;再论配伍原理,即方论(方义),及用方禁忌等;最后有方剂加减变通运用方法。全书共收正方656首(含《内经》12方),附方与类方共(有方名者)446首,涉及异名31个。合计收方1102首。卷末为“勿药元诠”,介绍历代调神、调息等非药物养生保健法。
吴仪洛 (约1704—1766)字遵程,澉浦人。秀才。先世藏书甚富,且多海内稀见医书。幼习举业,旁览医籍,后改研歧黄。曾游湖北、广东、河北、河南等地,并留成四明(今宁波)五载,入天一阁苦读医籍,学业举益精。行医40年,名噪乡里。著《本草从新》,对汪昂《本草备要》承误之处,逐一增改,并补入药草近300种,冬虫夏草、太子参等药,均系本书首载。注解药性,颇多新见。《成方切用》,录时用之方1300余首,阐释方义,详述加减。为医家临诊所重;附《勿药元诠》74条,皆防病养生之言。《伤寒分经》,详注《伤寒论》字句并阐其蕴义。另著有《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然皆多散佚。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