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绛囊撮要

验方著作。五卷。清·云川道人辑。刊于1744年。卷一内科;卷二外科;卷三妇科;卷四幼科;卷五通治。每卷主要辑录多种民间验方及成方,虽未能加以分类,但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云川道人,清代医家。佚去真实姓名,生平履贯亦欠详。著有《绛囊撮要》五卷,刊于乾隆九年,现有多种版本行世。叶志诜清代医家。字东卿、廷芳,湖北汉阳人。其学多精于养生,亦通针灸。所辑医书甚多,计有《神农本草经赞》、《观身集》、《颐身集》、《绛囊撮要》、《信验方录》、《五种经验方》、《咽喉脉证通论》等,合称《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现有刻本行。本书集中药、方剂为一体,主要介绍405味中药,473个方剂(其中包括附方177个),分发表、清热、泻下、利水、止汗、理气止痛、温里、补益、安神等27类。书中所选中药,按其性味、归经、临床应用进行阐释;在用量上提供的是临床常用剂量,对某些禁忌、炮制与配伍特点归纳在按语中。所选方剂,除组成、功效外,在临床应用中均收录了近代资料,并对某些方剂的配伍意义,联系临床实际进行扼要阐述。文中首次提到“漏肩风”这一病名。本书实用性强,查阅方便,可供中医、中药专业医生、医学院校学生及基层医务人员参考。

朝代:清类别:方药

惠直堂经验方

《惠直堂经验方》(又名经验方、太医院经验神方)医方著作。四卷。清·陶承熹、王承勋辑。刊于1759年。

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本书资料丰富,所收方剂范围较广、而且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多种清刻本和《珍本医书集成》本。

陶承熹,清代文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字东亭。经二十余年,辑家藏及所收集之医方编成《惠直堂经验方》四卷(1734年),收方一千多首。

朝代:清类别:方药

大小诸证方论

《大小诸证方论》是根据山西省图书馆珍藏“傅青主先生手著《大小诸证方论》”的抄本原件,并参考1983年3月何高民先生校订的《大小诸证方论》首次刊印本标点完成的。

《大小诸证方论》内容包括“傅青主先生秘传小儿科方论”、“傅青主先生秘传杂症方论”两部分。为方便读者了解《大小诸证方论》的相关背景,书末并附考证文章若干。《大小诸证方论》可供广大中医学者、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参考。

傅山(1607~1684),字青主,明末清初山西阳曲(太原)人,博通经史百家,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医术,曾批注《灵枢》、《素问》诸书。长于妇科、内科杂病,治病不拘学派,用药不依方书,应手而效,名重一时,人称“医圣”。 傅山先生的许多医学著述经考证,实为或者由他人托神传、仙授而刊行于世,或以抄本形式传承流散于民间,托其名传世医著主要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大小诸症方论》等,虽为托名之作,由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广为传抄,对后世均有重要影响。

朝代:清类别:方药

退思集类方歌注

作者,清·王泰林,公元1644-1911年。

王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生于清代嘉靖三年(公元1798年),卒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享年六十五岁。王氏颇为聪明,自幼随其舅父高锦亭学医,高氏擅长内科与外科,尤其在外科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闻名于江苏、浙江等地,曾著有《疡科心得集》,即后世所称外科三大流派中的心得派代表医家。王泰林学医后,开始以诊治外科为主,其舅父逝世后,继承其舅父之业,兼及内科。以后由于求医者日益增多,疗效颇高,惭渐专力于内科病的诊治。

王氏治学十分严谨,强调于古书则研究古训,于后人之书则分别疑似,能够兼取众家之长,全面了解与掌握,但又不盲目继承,注意分辨其论述的是非正误,故而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先生虽名噪一时,但医德高尚,朴实无华。出诊多步行,远路才骑马出诊。对于贫苦之人不仅不收诊金,有时还免费供药。对于远路患者,诊治时考虑病情多种变化,而且改方不取分文等,不一而足,充分体现了王氏高贵的品德,至今仍然值得学习。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括》、《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增订医方歌诀》、《医方歌诀》、《薛氏湿热病歌诀》、《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医案》、《医学刍言》等。

朝代:清类别:方药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