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中风论
内科理论著作。清·熊芴撰于1821年。一卷。
本书将中风病的病理、诊法及治疗等有关问题分为18论进行讨论,反映了上自《内》、《难》,下迄清代的重要学术论点。并附医案数则。现有《三三医书》本。
血证论
《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成书于1884年。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进士及第,晚清著名医家。缘于其父体弱多病而立志习医,后来,其父患吐血、下血证,照各书施治无效,遂着意探索血证诊治。曾遍览方书,深得《内经》、仲景书之旨,在此基础上,研讨组合方药,“用治血证,十愈八九”,著成“理足方效”的《血证论》,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
《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全书共分八卷。
- 卷一为总论,分述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本书补救论;
- 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诸如吐、呕、咯、唾、咳血等血证14条;
- 卷三为血外渗证治,有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条;
- 卷四为血下泄证治,有诸如便血、便脓、尿血等6条;
- 卷五为血中瘀血论治,有诸如瘀血、蓄血、血臌等5条;
- 卷六为失血兼见诸证,有痨瘵、咳嗽、发热等40余条;
- 卷七与卷八,编列出本书应用的方剂200余个,并附以方解。
笔花医镜
《笔花医镜》中医专著,清代医家江涵暾著。江氏名秋,字涵暾,号笔花,浙江归安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第八十九名进士,官广东会同知县。素精医术,著《笔花医镜》。
全书共分四卷。卷一是四诊、八纲及外感内伤、虚劳等的辩证论治原则。卷二是脏腑证治。主要是内科杂病的论治原则及方药。以脏腑为纲,以十二经分部,以表里、虚实、寒热为目。先明病因病机,再叙证候表现,后列方药。药物均按功用分为温、清、补、泻四个队,又按药力之缓急分为猛将与次将两类。选方皆常用有效简便者。卷三为儿科病。卷四为妇产科病。
《笔花医镜》据光绪八年(1882年)内江刊本重校排印,供初学中医者阅读之用。全书以阴阳五行分属,列为七卷。全书共收录了伤寒、中风、温病等六十余种疾病,以阴阳五行为纲,辑《内经》之要言,诸家之正论,并结合著者数十年的实践精华,对所收诸病的病因,病理,症候,诊治等进行了阐述。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在每一病症之后附有汤头歌诀,便于读者临床使用。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为清初名医喻昌所著,全书共分六卷,卷一阐述四诊、《内经》及仲景学说法律,卷二至卷六分中寒六、中风门、热湿暑三气门、伤燥门、疟证门、痢疾门、痰饮门、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虚劳门、水肿门、黄瘅门及痈肺痿门论述,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机及证治,再出法律,最后附方。法是讨论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灵活性,律是指出医疗差错的原因和医生所负的罪责。
本书论述透彻,不落窠臼。其中如大气、秋燥诸论均有创见。现存初刻本等数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作者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终年七十九岁。喻昌少年读书,以治举子业。崇祯年间,以选送贡生进京,但无所成就。后值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往来于南昌、靖安等地。清代初期(公元1644~1661年间),喻氏又移居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成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