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败毒散(《外科正宗》方)
出处: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组成:
荆芥 6g
防风 6g
羌活 6g
独活 6g
柴胡 6g
前胡 6g
川芎 6g
枳壳 6g
桔梗 6g
茯苓 6g
甘草 3g
煎服法:
上十一味,共为粗末。
每服9-12g,加生姜3片,薄荷少许,水煎,去滓。
温服,每日2-3次。
功效与主治
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清热解毒
主治:疮疡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或风湿在表,肢体酸痛(即感冒、疮疖、风湿性疼痛等)。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
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或浮紧。
局部红肿热痛,如疮疡初起。
方义解析
药物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荆芥、防风 | 疏风解表,透邪外出 | 主发汗散寒,治表证 |
羌活、独活 | 祛风除湿,止痛 | 治风湿痹痛,身痛 |
柴胡、前胡 | 和解表里,宣肺化痰 | 助解表,兼清里热 |
川芎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改善气血,止头痛 |
枳壳、桔梗 | 理气宽胸,宣肺利咽 | 调畅气机,助药力 |
茯苓 | 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 祛湿邪,防伤正 |
甘草 | 调和诸药,清热解毒 | 缓峻烈,增疗效 |
配伍特点:
表里双解:既解表散寒,又清里热解毒,适用于表邪未解兼有里热者。
气血并调:通过理气活血药物,增强祛邪之力。
临床应用
感冒发热(风寒或风热初起,恶寒头痛)。
疮疡肿毒(如疖、痈初起,红肿热痛)。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肿痛伴发热)。
加减法:
热重:加金银花、连翘。
湿重:加苍术、薏苡仁。
气虚:加黄芪、党参。
现代研究
抗炎抗菌:荆芥、防风等成分具有抑制细菌和炎症作用。
免疫调节: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注意事项
禁忌:阴虚火旺、孕妇慎用。
服药后:宜休息,避风寒,饮食清淡。
此方是中医外科常用方,体现了解表祛湿、清热解毒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