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
出处: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甘遂 3g
大戟 3g
白芥子 6g
煎服法:
上三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6丸,空腹温开水送下,或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功效与主治
功效:攻逐痰饮,泻下逐水
主治:痰饮停聚,胸胁积水,咳嗽痰多,水肿实证(如胸腔积液、腹水等)。
辨证要点:
胸胁胀满或疼痛,咳唾引痛。
痰多色白或清稀,或见水肿。
舌苔滑腻,脉沉弦或滑。
方义解析
药物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甘遂 | 泻水逐饮,通利二便 | 主攻痰饮水湿,力峻猛 |
大戟 |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 助甘遂增强泻下之力 |
白芥子 |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 宣通痰气,缓和峻烈之性 |
配伍特点:
峻下逐水:甘遂、大戟相须为用,攻逐力强。
兼顾化痰:白芥子温化寒痰,防止痰饮再生。
临床应用
胸腔积液(证属痰饮内停者)。
肝硬化腹水(实证,体壮者可用)。
慢性支气管炎(痰湿壅盛,咳喘痰多)。
加减法:
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扶正。
寒象重:加干姜、细辛以温阳化饮。
现代研究
利尿作用:甘遂、大戟能促进水分排泄,减轻水肿。
抗炎效应:白芥子有抗炎和 expectorant 作用。
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体虚者禁用;忌与甘草同用(反甘草)。
副作用:可能引起腹泻、脱水,应严格控量。
此方为攻逐痰饮之峻剂,使用时需辨证准确,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