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症因脉治
全书共4卷,为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
刊于1706年。本书论述以内伤杂病为主的各种病证。主张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决定治法,故以《症因脉治》为书名。书中对于每种疾病的辨证,均分列条目,清晰细致,理法分章,选方大多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脾胃论
《脾胃论》李杲撰,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三卷。1249年成书,为其晚年之作,也是集中反映他学术理论的代表著作,刊行于李氏身后。
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兰室秘藏
综合性医书。共三卷。金·李杲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276年。书名“兰室”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
书中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口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门病证。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
本书的治疗方剂,多属李氏创制,药味虽较多,配伍却精当,合于方药之理,切于临床实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现存元、明、清等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医学启源
《医学启源》据传系金·张元素(洁古)为教其门人而作。书分三卷,上卷论脏腑、经脉、病因、主治心法等;中卷述《内经》主治备要及六气方治等;下卷为用药备旨。
据文献考证,本书流传很少,点校者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中医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见到一部摄影本,系明成化八年(1472)刻,该书脱误颇多,故点校者先据《中藏经》《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汤液本草》《本草发挥》等书仔细点校,继又据“元刻本”进行补校,使全书通顺可读。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