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内科摘要
《内科摘要》2卷,为薛氏治疗内科杂病医案。全书主要列内科亏损病证21种,计200余案。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论述病因、病机、遗方用药,以及预后或误治等。强调人体真阳不足是经常现象。因此“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补真阳真阴,以资化源”之法就为基本的治疗方向。书中辨析深刻,文字精炼,对于治疗内科亏损病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代著名医学家薛已(约公元1486—1558年)世医出身,父亲薛铠曾任职太医院。他本人任过御医和太医院使,著述很多,其所著的《内科摘要》为中国医学史上最早以内科命名的医著。
医述
医学丛书。十六卷。清·程文囿辑。刊于1826年。
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此书。除引原文外,并附记出处,但不加任何按语。卷一-二《医学溯源》;卷三《伤寒提钩》;卷四《伤寒析疑》;卷五-十二《杂证汇参》;卷十三《女科原旨》;卷十四《幼科集要》、卷十五《痘疹精华》;卷十六《方药备考》。
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而又颇具文献价值的参考书。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丹溪手镜
原题朱丹溪撰,明吴尚默订。全书凡三卷,共一百六十篇。主要依据《伤寒》、《金匮》明辨类证,对内、外、妇、儿、五官、杂证辨析,以示辨证论治之典范。为《丹溪医集》之一。
朱丹溪是一位治痰大家、治痰高手。披阅《丹溪手镜》(以下简称《手镜》)在二十四种杂证中,涉及内、妇、儿科,皆灵活运用化痰法,却又曲尽其妙,足资启迪后学,指导临床。
卷之上,主要依据《伤寒》、《金匮》,是辨类证,即以“症”为纲,进行归类,相当于症状鉴别诊断学,然而又自始至终贯穿辩证论治思想,如“无汗”一症,辨析了“太阳无汗”、“阳明无汗”、“太阴无汗”、“少阴无汗”、“厥阴无汗”,以及“亡阳无汗”、“阴阳易无汗”等证型,条缕脉晰。
丹溪先生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揉为一处,处处阐发个人独到见解,对于病机概括得尤为精当,如在“项强”一篇中,对痓病病机的阐述中说:“痓亦项强,因太阳中风加之寒湿”,瘳瘳几字,把一痓病病机说得何等明确。本书不仅对研究丹溪学说有重要价值,就是对研究经典著作亦有一定价值。
医垒元戎
伤寒著作。十二卷。元·王好古撰。作者初撰于1291年,后原稿佚失,经追忆“十得七八”,复刊于1297年。
此书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证。学术渊源以张仲景为本,参酌补充张元素、李东垣等名家论述及证治之法。选方采用《和剂局方》者亦颇多。王氏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书中记述自己的经验方亦复不少。
现存四种明刻本等。此书有后人节录整理的一卷本,刊于《济生拔萃》、《东垣十书》、《医统正脉》等丛书中。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
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