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外台秘要
中国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又名《外台秘要方》。40卷。作者王焘撰。成于天宝十一载(752)。本书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
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五官科疾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 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卷33~36为妇儿疾病;卷37~38为乳石; 卷39~40为明堂灸法。
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方6000余首。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保存大量唐以前医学文献,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公元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1640年又经程衍道校勘,1949年后有影印本。
孙真人海上方
海上方指仙方。因秦始皇、汉武帝均曾遣人赴海上求不死仙药,故称仙方为海上方。
医方著作。又名《海上名方》、《海上仙方》。一卷。托名唐·孙思邈撰(据《郑堂读书记》记载,当为宋·钱竽撰)。书中列常见120余种病证的单验方,每病编成七言歌诀,便于习诵。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此外又有《奇效海上仙方秘本》一种。共四卷。亦托名孙真人撰。内容分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等门。各门分记若干民间单验方。1914年有成都木刻本。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此书共30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后来从日本,把日本翻刻的《千金翼方》又引进了中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50年代影印的《千金翼方》,它是从日本引进来的。日本除珍藏有中国六种刊本外,尚有日本翻刻的两种较好版本,现存版本中,以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出转的影印本较为常见。
《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
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
其卷一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卷二述金疮外伤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及妇人妒乳、乳结肿等病的治法;卷四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卷五除痈疽方外,尚有疥癣、发颓、妇人乳肿、瘭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等药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两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刘涓子鬼遗方》的佚文。其二为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的一卷本,内容主要是痈疽证治。此外,1902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刘涓子方》残叶二纸,是本书的一种早期传本内容。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
本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晋以前的外科学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49年后有影印本五卷本。
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