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温病指南
《温病指南》为温病医论著作。清·娄杰(受之)辑,萧惠清(吉普)参订,刊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作者取《温病条辩》部分条文,参考《临症指南医案》、《医效密传》、《温热赘言》等书,结合自己的经验,删繁就简,分证立方,别集简编,纂成《温病指南》2卷。
上卷先论温病伤寒辨,以风温统论风温、温热、冬温、温毒症状和治法;下卷论湿温、暑温,分湿多热多而辨证用药各有不同。两卷又各依上、中、下三焦分述脉证、治法和方药,又补入吴又可达原饮证治。卷末附温病治法要略18则和附方,或为其门人萧惠清所增.
时病论
《时病论》清·雷丰撰于1882年。是首部以《内经》运气理论系统阐述外感病的专著。本书以四季分类,每季分为新感病邪即发和前季感邪越季而发两部分,顺序编为八卷,另附13篇医论。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疟疾、湿温、秋燥、咳嗽、伤寒、冬温等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特点,以及辨证立法的依据,次列作者自拟诸法及选方。有较高的临床实效,近代医家颇多采用。附论中以运气推究病因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本书有多种刊本,197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印时,作了部分删节。
雷丰,晚清医家。字松存,号少逸、侣菊,浙江三衢(今衢州)人,天资聪颖,诗书画皆擅长,有三绝之誉。其父逸仙,习医于程芝田;自闽浦来衢,即悬壶于市,著《逸仙医案》二卷。雷丰幼承父训,推崇《内经》之学,历览诸家医书,引伸触类,结合长期实践,以一年中杂病少而时病多,且前人论时病之书甚少,遂加意精研时病,颇有心得。其曰“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决何时而解,随时斟酌”,因撰《时病论》。
温热逢源
《温热逢源》,温病著作。三卷。清·柳宝诒撰。
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论》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下卷重点论述伏气温病,对其发病原因、病理过程和治疗原则等颇多个人发挥。此书原系未刊稿,后收编于《三三医书》中。1949年后有排印本。
温病条辨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时间。刊行之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此书为论述温病之专著。全书共六卷。卷首,引《内经》原文计十九条,以溯温病学说之源。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的上焦证。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的各种温病及寒湿证的证治方药。卷三为下焦篇,阐明了温病下焦证的证治方药。卷四为杂说,设短篇论文十八篇,分论与温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善后有关的问题。卷五为“解产难”。
该书在中医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其学术贡献主要为:一、使温病学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二、提高了中医临床诊治温热疾病的水平;三、补充了《伤寒论》之不足,使中医内科有关时病辨证论治的内容大致完备;四、吴氏汇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于一书,且未舍去六经辨证,故为融会中医辨证理论提供了门径。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