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

朝代:清
分类:医论
孕妇药物忌(胎教十一) 孕妇饮食忌(胎教十) 转女为男之理(胎教九) 修造犯胎不足信(胎教八) 论胎肖(胎教七) 《温病条辨》解儿难 忌多浴(胎教六) 《温病条辨》解产难 《温病条辨》杂说 《温病条辨》下焦篇 秋燥 防磋跌(胎教五) 保孕六说(胎教四) 胎教迩言(胎教三) 逐月养胎(胎教二) 娠子论(胎教一) 种子须知之时(布种三) 百脉齐到则孕成(布种二) 合男女必当其年(布种一) 色戒男淫(培原五) 药忌燥热(培原四) 葆真为种子首务(培原三) 聚精之道有五(培原二) 精血盛衰之验(培原一) 坤道(蓄德二) 干道(蓄德一) 大意 续篇 辨古 女病(疾病二) 男病(疾病一) 饮食(戒饮) 药食(论方) 蓄外家(人事二) 附∶小产论 十机(人事一) 基址(地利二) 地利(地利一) 阴阳(天时二) 时气(天时一) 总论 《温病条辨》下焦篇 湿温 《温病条辨》下焦篇 寒湿 《温病条辨》下焦篇 暑温 伏暑 《温病条辨》中焦篇 秋燥 《温病条辨》中焦篇 湿温 《温病条辨》中焦篇 寒湿 《温病条辨》中焦篇 暑温 伏温 《温病条辨》中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温病条辨》上焦篇 补秋燥胜气论 《温病条辨》上焦篇 秋燥 《温病条辨》上焦篇 温疟 《温病条辨》上焦篇 湿温 寒湿 《温病条辨》上焦篇 伏暑 《温病条辨》上焦篇 暑温 《温病条辨》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温病条辨》原病篇 《温病条辨》凡例 《温病条辨》自序 《温病条辨》叙 《温病条辨》序 《温病条辨》吴瑭简介

内容摘要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时间。刊行之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此书为论述温病之专著。全书共六卷。卷首,引《内经》原文计十九条,以溯温病学说之源。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的上焦证。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的各种温病及寒湿证的证治方药。卷三为下焦篇,阐明了温病下焦证的证治方药。卷四为杂说,设短篇论文十八篇,分论与温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善后有关的问题。卷五为“解产难”。

该书在中医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其学术贡献主要为:一、使温病学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二、提高了中医临床诊治温热疾病的水平;三、补充了《伤寒论》之不足,使中医内科有关时病辨证论治的内容大致完备;四、吴氏汇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于一书,且未舍去六经辨证,故为融会中医辨证理论提供了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