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
西池集
《西池集》,中医著作,记录的是中医中的各项药物之类。
医学见能
医学著作,四卷,成书于1873年。四川名医唐宗海(容川)为了便于初学医子弟和不知医者而编著的。
首先列出生理上脏腑、经络的体和用,以及四诊概要,而后归纳了许多证治,提纲挈领,辨证简要,用药平正,使读者记诵、思维,易于掌握辨证施治的大法,不致茫无所措。已故上海名医秦伯未喜得此书,评为辞简理周,有裨实用,加以批校,补其不足。于一九二四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影响颇广。一九三四年又得此书的蜀刻本,续为核校印行。解放后,于一九五五年又印行,以应读者要求。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见解独到,有证有方,对後世影响深远。本书收录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 。
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医话专著。是朱丹溪先生的代表之作。成书于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全书仅一卷,收文四十二篇,属医论专集。
《格致余论》撰写于1347年,因“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本书自序),遂以《格致余论》为书名。书中共载医论41篇,着重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理。指出物欲是引起相火妄动,造成阴精亏损的根本原因。要人们节饮食、戒色欲,养心收心,不使相火妄动,从而保持'阴平阳秘',达到防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他所创用的方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
此外,本书内容还广泛涉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种,其中对养生学、老年医学、优生学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见解。
朱震亨,浙江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因世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或朱丹溪。朱氏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自幼研读理学,因母病,三十岁时开始攻读医经。后从当时名医罗知梯学医,学术上受刘完素、李杲等影响。由于他刻苦研究,数年之间医名闻于四方。朱氏一生著述甚多,如有《局方发挥》、《证因脉治》、《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