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疫疹一得

《疫疹一得》,温病专书。二卷。清·余师愚撰于1794年。余师愚名霖,字师愚。清初,安徽桐城人。

全书载疫疹之症52种,疫疹瘥后症22种,方30首。卷上主要论述疫疹的病源、诊治要点和常见症状,卷下概述疫疹瘥后诸症的治疗、斑疹形色的鉴别和疫疹诸方析义。后附余氏治疗疫疹11例验案。本书详细论述疫疹见症,尤详于疫疹之危重症候,认为疫疹发病之因为外在火热之邪,言“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故立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治疗疫疹之大法,主张用大剂石膏清泻胃中火热,创制清瘟败毒饮,详列加减法。

现存稿本及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朝代:清类别:医论

温热暑疫全书


 

《温热暑疫全书》,温病著作。四卷。清·周扬俊撰于1679年。

本书将温病、热病、暑病、疫病依次分卷论述,选辑《伤寒论》、《温疫论》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参阅温病诸家的学术见解、特点和成就结合个人见解,详细分析各种证候并确立其治法。更附前人医案作为临证借鉴。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温热暑疫全书》,温病著作。四卷。清·周扬俊撰于1679年。

朝代:清类别:医论

理瀹骈文

我国最早的外治专著。作者是清代医家吴师机(字尚先,约公元1806——1886年),原名叫《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沦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

吴师机,名安业,字尚先,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清代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早年中过举人,后则弃儒随父笏庵寓居于江苏杨州,诗文之外兼学习祖国医学,尤其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早年因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战争期间药源缺乏,并看到群众中有“不肯服药之人”和“不能服药之证”等情况,遂钻心研讨用外治法治病,很受群众欢迎。他吸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并汇集民间的外治法,集二十年之经验,易稿十余次,写成了理疗性外治专著《外治医说》,该书对中医外治法的总结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外治方法主要是膏药疗法,该书中几乎把一切见闻的病都用膏药治疗,书中详细论述了膏药治病原理,指出了膏药的应用方法和配制方法。   

他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大力提倡膏药的应用。他在二十年间, “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因此,可以说《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膏药的专著。除膏药外,还有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数十种外治方法,它不仅用于痈疽疔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外科疾患的治疗,还广泛地用于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疾患的治疗。因此《理瀹骈文》被后人尊称为“外治之宗”。

朝代:清类别:医论

证治汇补

清·李用粹编撰。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

该书作者撷采古人的论述及经验,去芜存菁,条分缕析,并补入自己的见解及经验体会。因此,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本次整理是以清光绪简玉山房刻本为底本,对原书的目录给予了重新编排,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很适合广大中医药人员和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阅读。

朝代:清类别:医论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