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
禁法大例第四-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疥癣第八-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逆生第七-卷二 妇人方上
杂受禁法第三-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肠痔第七-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子死腹中第六-卷二 妇人方上
持禁斋戒法第一-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甘湿第六-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产难第五-卷二 妇人方上
受禁法第二-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丹疹第五-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妊娠诸病第四-卷二 妇人方上
针灸宜忌第十-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恶核第四-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养胎第三-卷二 妇人方上
杂法第九-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瘭疽第三-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妊娠恶阻第二-卷二 妇人方上
卒死第八-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鼠第二-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求子第一-卷二 妇人方上
脱肛第七-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痈疽发背第一-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论药藏第九-卷一 诸论
痔漏第六-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处疗痈疽第九
论服饵第八-卷一 诸论
痈疽第五-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敷贴第八-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论合和第七-卷一 诸论
水病第四-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相五色疽死生法第七-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论用药第六-卷一 诸论
尿血第三-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候人年得疽法第六-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议处方第五-卷一 诸论
淋病第二-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诊痈疽有脓法第五
论诊候第四-卷一 诸论
消渴第一-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诊知是痈疽法第四-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论治病略例第三-卷一 诸论
膀胱病第十-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候痈疽色法第三
论大医精诚第二-卷一 诸论
肾病第九-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诊痈疽发起处第二-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论大医习业第一-卷一 诸论
大肠病第八-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黄父相痈疽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备急千金要方》序
肺病第七-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解石及寒食散并下石第四-卷第二十二·飞炼
胃病第六-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服诸石药及寒食散已,违失节度,发病疗之法合四十五条第三-卷第二十二·飞炼
脾病第五-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飞炼研煮五石及和草药服疗第二
小肠病第四-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飞炼研煮钟乳及和草药服疗第一-卷第二十二·飞炼
心病第三-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胆病第二-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肝病第一-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疟病第十-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黄胆第九-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时行法第八-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诸风第七-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香港脚第六-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蹋曲疗冷第四-卷第二十一·万病
耆婆治恶病第三-卷第二十一·万病
阿伽陀丸主万病第二-卷第二十一·万病
总疗万病第一-卷第二十一·万病
阴病第八-卷第二十·杂病下
瘿病第七-卷第二十·杂病下
沙虱第六-卷第二十·杂病下
金疮第五-卷第二十·杂病下
从高堕下第四
药毒第三
蛊毒第二-卷第二十·杂病下
癖结胀满第七-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备急第一-卷第二十·杂病下
咳嗽第六-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杂疗第八-卷第十九·杂病中
伤寒第五-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饮食不消第七-卷第十九·杂病中
客忤第四-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寒冷第六-卷第十九·杂病中
惊痫第三-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癖积第五-卷第十九·杂病中
初生出腹第二-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痰饮第四-卷第十九·杂病中
序例第一-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水肿第三-卷第十九·杂病中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淋病第二-卷第十九·杂病中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消渴第一-卷第十九·杂病中
月水不通第十九-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压热第六-卷第十八·杂病上
果实第二-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补益第十八-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胸中热第五-卷第十八·杂病上
序论第一-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杂治第十七-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吐血第四-卷第十八·杂病上
火疮等证第四-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淋渴第十六-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黄胆第三--卷第十八·杂病上
诸般伤损第三-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下痢第十五-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疟第二-卷第十八·杂病上
蛇虫等毒第二-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恶露第十四-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霍乱第一-卷第十八·杂病上
卒死第一-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心腹痛第十三-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疡第四-卷第十七·中风下
阴第八-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中风第十二-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瘾疹第三-卷第十七·中风下
瘿瘤第七-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虚烦第十一-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香港脚第二-卷第十七·中风下
脱肛第六-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中风第一-卷第十七·中风下
胡臭漏腋第五-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蛊毒第四论-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解五石毒第三-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解百药毒第二-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解食毒第一-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恶疾大风第五-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霍乱第六-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疥癣第四-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三焦虚实第五-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五痔第三-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三焦脉论第四-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赤龙皮汤方-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胞囊论第三-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肠痈第二-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膀胱虚实第二-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空青商陆散-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膀胱腑脉论第一-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九漏第一-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补肾第八-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草部下品之上-卷第三·本草中
瘭疽第六-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腰痛第七-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二·本草上
瘾疹第五-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骨虚实第六-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草部中品之上-卷第二·本草上
丹毒第四-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骨极第五-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二·本草上
发背第三-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精极第四-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二·本草上
痈疽第二-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肾劳第三-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玉石部下品-卷第二·本草上
疔肿第一-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肾虚实第二-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玉石部中品-卷第二·本草上
水肿第四-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肾脏脉论第一-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风眩第六-卷第十六·中风上
玉石部上品-卷第二·本草上
溺血第三-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九虫第七-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心风第五-卷第十六·中风上
用药处方第四-卷第一·药录纂要
淋闭第二-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痰饮第六-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僻第四-卷第十六·中风上
药出州土第三-卷第一·药录纂要
消渴第一-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咳嗽第五-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诸膏第三-卷第十六·中风上
药名第二-卷第一·药录纂要
杂补第七-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皮虚实第四-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诸散第二-卷第十六·中风上
采药时节第一-卷第一·药录纂要
肛门论第三-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诸酒第一-卷第十六·中风上
校正千金翼方后序
大肠虚实第二-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补虚丸散第六-卷第十五·补益
序
大肠腑脉论第一-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五脏气虚第五-卷第十五·补益
诊寸口脉第四-卷第二十五·色脉
飞尸鬼疰第八-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补五脏第四-卷第十五·补益
肺痈第七-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解散发动第三-卷第十五·补益
肺痿第六-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大补养第二-卷第十五·补益
积气第五-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叙虚损论第一-卷第十五·补益
气极第四-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杂忌第七-卷第十四·退居
肺劳第三-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肺虚实第二-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肺脏脉论第一-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大露宿丸-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痼冷积热第八-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胀满第七-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噎塞第六-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呕吐哕逆第五-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反胃第四-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喉咙论第三-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胃虚实第二
胃腑脉论第一-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小儿痢第十-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疳湿痢第九-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心腹第二-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头面第一-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孔穴主对法第八-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灸例第六-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用针略例第五-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针灸禁忌法第三-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明堂三人图第一-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何时得病第九-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五脏积聚第七-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三关主对法第六-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种造药第六-卷第十四·退居
分别病形状第五-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养性第五-卷第十四·退居
五脏脉所属第四-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饮食第四-卷第十四·退居
指下形状第三-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服药第三-卷第十四·退居
平脉大法第一-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缔创第二-卷第十四·退居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择地第一-卷第十四·退居
服食法第六-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服水第六-卷第十三·辟谷
调气法第五-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服云母第五-卷第十三·辟谷
按摩法第四-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酒膏散第四-卷第十三·辟谷
居处法第三-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服松柏实第三-卷第十三·辟谷
道林养性第二-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服松柏脂第二-卷第十三·辟谷
养性序第一-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服茯苓第一-卷第十三·辟谷
鸟兽第五-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养老食疗第四-卷第十二·养性
谷米第四-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养老大例第三-卷第十二·养性
菜蔬第三-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养性服饵第二-卷第十二·养性
小儿病第九-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养性禁忌第一-卷第十二·养性
妇人病第八-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耳病第十一-卷第十一·小儿
杂病第七-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噎病第十-卷第十一·小儿
瘿瘤第六-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喉病第九-卷第十一·小儿
热病第五-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舌病方第八-卷第十一·小儿
风痹第四-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齿病第七-卷第十一·小儿
四肢第三-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
唇病第六-卷第十一·小儿
口病第五-卷第十一·小儿
鼻病第四-卷第十一·小儿-卷第十一·小儿
眼病第三-卷第十一·小儿
小儿杂治法第二-卷第十一·小儿
养小儿第一-卷第十一·小儿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卷第十·伤寒下
霍乱病状第六--卷第十·伤寒下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卷第十·伤寒下
宜下第八-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宜吐第七-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冷痢第八-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发汗丸第六-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热痢第七-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发汗汤第五-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秘涩第六-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发汗散第四-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肉虚实第五-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伤寒膏第三-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肉极第四-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辟温第二-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脾劳第三-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伤寒例第一-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脾虚实第二-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风痹第八-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脾脏脉论第一-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角弓反张第七-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好忘第七-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风懿第六-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惊悸第六-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风痱第五-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风癫第五-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偏风第四-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卷第八·妇人四
风眩第四-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贼风第三-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伤寒宜忌第四-卷第十·伤寒下
损伤第三-卷第八·妇人四
舌论第三-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诸风第二-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厥阴病状第三-卷第十·伤寒下
月水不利第二-卷第八·妇人四
小肠虚实第二-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论杂风状第一-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少阴病状第二-卷第十·伤寒下
崩中第一-卷第八·妇人四
小肠腑脉论第一-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诸膏第五-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太阴病状第一-卷第十·伤寒下
淋渴第七--卷第七·妇人三
头面风第八-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酒醴第四-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少阳病状第九-卷第九·伤寒上
下痢第六-卷第七·妇人三
胸痹第七-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诸散第三-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阳明病状第八-卷第九·伤寒上
心悸第五-卷第七·妇人三
心腹痛第六-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汤液第二-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咒童子令说鬼姓字第二十二-卷第三十·禁经下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卷第九·伤寒上
中风第四-卷第七·妇人三
脉虚实第五-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论风毒状第一-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禁贼盗第二十一-卷第三十·禁经下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卷第九·伤寒上
下乳第三-卷第七·妇人三
脉极第四-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面药第九-卷六 上七窍病上
护身禁法第二十-卷第三十·禁经下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卷第九·伤寒上
盗汗第二
心劳第三-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耳疾第八-卷六 上七窍病上
禁狗鼠第十九-卷第三十·禁经下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卷第九·伤寒上
虚乏第一-卷第六·妇人二
心虚实第二-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喉病第七-卷六 上七窍病上
禁蝎蜂第十八-第三十·禁经下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卷第八·妇人四
虚损第七-卷第六·妇人二
心脏脉论第一-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齿病第六-卷六 上七窍病上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卷第八·妇人四
腹痛第六-卷第六·妇人二
万病丸散第七-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唇病第五-卷六 上七窍病上
心痛第五-卷第六·妇人二
吐血第六-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舌病第四-卷六 上七窍病上
恶露第四-卷第六·妇人二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口病第三-卷六 上七窍病上
阴脱第三
髓虚实第四-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鼻病第二-卷六 上七窍病上
产后虚烦第二-卷第六·妇人二
咽门论第三-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目病第一-卷六 上七窍病上
产后心闷第一-卷第六·妇人二
胆虚实第二-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小儿杂病第九-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生发黑发第八
胆腑脉论第一-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痈疽瘰第八-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令身香第七
坚症积聚第五-卷十一 肝脏
熏衣衣香第六
筋极第四-卷十一 肝脏
妇人面药第五-卷第五·妇人一
肝劳第三-卷十一 肝脏
妇人杂病第四-卷第五·妇人一
肝虚实第二-卷十一 肝脏
妇人乳疾第三-卷第五·妇人一
肝脏脉论第一-卷十一 肝脏
妇人积聚第二-卷第五·妇人一
诊溪毒证第十六-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妇人求子第一-卷第五·妇人一
温疟第十五-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唐本退-卷第四·本草下
伤寒发黄第十四-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有名未用-卷第四·本草下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米谷部-卷第四·本草下
百合第十二-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菜部-卷第四·本草下
劳复第十一-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果部-卷第四·本草下
伤寒杂治第十-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论曰-卷第四·本草下
发汗吐下后第九-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虫鱼部-卷第四·本草下
人兽部-卷第二·本草上
木部下品-卷第二·本草上
木部中品-卷第二·本草上
木部上品-卷第二·本草上
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二·本草上
禁蛇毒第十七-第三十·禁经下
舌病第五-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禁恶兽虎野狼第十六
鼻病第四-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禁邪病第十五-卷第三十·禁经下
小儿惊痫第三-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禁遁注第十四-卷第三十·禁经下
妇人第二-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禁蛊毒第十三-卷第三十·禁经下
取孔穴法第一-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禁金疮第十二-卷第三十·禁经下
诊杂病脉第七-卷第二十五·色脉
咒禁产运第十一-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诊尺中脉第六-卷第二十五·色脉
禁喉痹第十-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诊关上脉第五-卷第二十五·色脉
禁疮肿第九-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诊四时脉第三-卷第二十五·色脉
禁疟病第八-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诊脉大意第二-卷第二十五·色脉
禁温疫时行第七-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诊气色法第一-卷第二十五·色脉
虚损第十-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禁鬼客忏气第六-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湿热疮第十-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下乳第九-卷二 妇人方上
掌诀法第五-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代指第九-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胞胎不出第八-卷二 妇人方上
内容摘要
综合性临床医著。全称《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30卷。唐代孙思邈著。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唐孙思邈(581—682年)撰于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时析为93卷,现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之传抄本,经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之《备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达30余次,又有刻石本、节选本、改编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数十种。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很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