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中藏经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传尸论第二十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劳伤论第十九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积聚癥瘕杂虫论第十八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生死要论第十三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脉要论第十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上下不宁论第九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虚实大要论第八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寒热论第七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阴阳否格论第六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阴厥论第五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阳厥论第四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生成论第三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中藏经》华佗简介
中藏经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六)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五)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四)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三)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二)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一)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五丁状候第四十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骨痹第三十八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筋痹第三十七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肉痹第三十六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血痹第三十五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气痹第三十四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痹第三十三
内容摘要
《华氏中藏经》为综合性医著,又名《中藏经》,旧题汉·华佗著,撰年不详。
全书3卷,上、中卷为医论,下卷为临床。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证,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也有较为中肯之评析。
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如其中“三黄丸”与经方“泻心汤”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相同,其中“浴肠汤”与经方“大黄硝石汤”皆主治黄疸,且药物组成亦基本相同。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认为此书是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且最成体系,其中“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至“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共12篇,最具代表性。本次整理以宛委别藏清抄影印本为底本,以日本宽保二年壬戌(1742)浪华书林刻本为主校本,参考经典医籍相关内容进行校勘。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研究机构教师、学生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