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
经典中医著作与现代研究文献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四卷,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
卷一、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全书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为医学门径书中流传较广的。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痧胀专著。三卷。清·郭志邃撰于1675年。
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相当于总论。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证,末附备用要方。是为各论。
书成后三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有隐伏于别病中者”(见本书续序),又作后卷一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症的诊治内容。但作者根据痧症的临床表现,分症过细,显得名目繁多;在解释病因、证候等方面,或有附会的观点。本书有初刻本等多种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古今名医汇粹
综合性医书。八卷。清·罗美辑。成书于1675年。现存多种清刻本、古印本。
此书系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一医论集,以阐述医理为主;卷二脉要集;卷三-八病能集,以内科杂症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
罗美,字澹生,别字东逸,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长期客寓虞山(今江苏常熟)。为清康熙间(1662-1722)名儒,而兼岐黄之术,晚年以医药济人。罗氏学贯经史,精研医学,明究《易》理,且旁及古文字学。著述颇多,除《古今名医汇粹》,尚有《古今名医方论》四卷,集前人效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方末附明清诸家名医有关方论; 《内经博议》四卷,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阐释《内经》精义。
石室秘录
《石室秘录》,综合性医著。六卷。清·陈士铎述。刊于1687年。
卷一-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等128法,并分列治疗方剂。书中议论有不少独特的见解;治法、处方尤多新意;卷六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全书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雷公评述,实为傅山遗著,经陈氏补充整理而成。现存几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约生于明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前期。陈氏一生著述颇多,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氏传世之作近20种,但今存世的仅6种。
《石室秘录》是中医古籍中唯一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和标目的著作。全书分6卷,依次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集,各集之中以治法为目。其中,礼集中载14种治法,乐集载30种治法,射集中载39种治法,御集中载33种治法,书集中载12种治法和17论,数集中载有7大类疾病(7门)和16种杂病。全书论述总计128法、17论、7门、16杂病,内容闸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100种左右疾病的证治,收古今成方及作者自定方500余首,其中大多处方为白裁,是中医古籍中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俱备的治法专著。
书籍分类
按类别查找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