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
正文内容
中医肺脏理论详解
在中医理论中,肺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华盖”,位于胸腔,覆盖其他脏腑,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等重要功能。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五行属金,季节对应秋季。肺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呼吸、水液代谢、免疫防御等方面。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清气(氧气),呼出浊气(二氧化碳),维持生命活动。
主一身之气:肺参与宗气的生成,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分布于全身,推动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2. 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宣散,将卫气和津液输布到体表,温养肌肤,防御外邪,并呼出浊气。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吸入清气,并将水谷精微和津液下输至肾和膀胱,促进水液代谢。
3. 通调水道
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调节水液代谢,将水液下输至肾,经膀胱排出体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4. 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全身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
主治节:肺调节呼吸节律、气机升降、水液输布和血液运行,维持人体生理平衡。
二、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糟粕;大肠功能失常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导致咳嗽或便秘。
2. 肺与脾
脾主运化,为肺提供水谷精气;肺主气,助脾运化。脾虚可导致肺气不足,出现气虚症状。
3. 肺与肾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者协同完成呼吸功能;肺通调水道,肾主水液,共同调节水液代谢。
4. 肺与心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心主血,血能载气,气血互根互用。
三、肺的常见病理变化
1. 肺气虚
表现:气短、乏力、语音低微、易感冒、自汗。
病因:久病、劳伤、脾虚导致宗气不足。
2. 肺阴虚
表现:干咳无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病因:热病伤阴、久咳耗液。
3. 风寒犯肺
表现:咳嗽、痰白稀、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
病因:外感风寒邪气。
4. 风热犯肺
表现:咳嗽、痰黄黏、咽喉肿痛、发热口渴。
病因:外感风热邪气。
5. 痰湿阻肺
表现:咳嗽痰多、胸闷、舌苔厚腻。
病因: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犯于肺。
四、肺的养生与调理
1. 饮食调理
宜食:白色食物如梨、银耳、百合(润肺);山药、蜂蜜(补肺气)。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肺气。
2. 运动保健
深呼吸练习、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可增强肺功能。
练习“六字诀”中的“呬”字功(对应肺)以宣发肺气。
3. 情志调摄
避免过度悲伤(悲则气消),保持心情舒畅,以利肺气宣降。
4. 环境因素
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雾、粉尘等污染,预防外邪侵袭。
五、中医治疗肺病常用方法
1. 中药治疗
补肺气:黄芪、党参、五味子(如补肺汤)。
润肺阴:沙参、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宣肺散寒:麻黄、桂枝(如麻黄汤)。
清肺热:石膏、黄芩(如麻杏石甘汤)。
2. 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肺俞、中府、太渊、列缺,用于调理肺气、治疗咳嗽等。
3. 推拿按摩
按摩肺经穴位或背部肺俞穴,以疏通气血,增强肺功能。
总结
中医视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其功能涉及呼吸、水液、气血等多个方面。养生和治疗需注重宣发肃降的平衡,结合饮食、运动、情志等多方面调理。肺病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虚实寒热选择相应方药,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